时间: 2025-05-02 06:00: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00:33
朱君长桐乡,死食桐乡社。
吏民安君德,君亦爱其下。
遗言於斯葬,存没勿相舍。
自知得民深,千岁谁似者。
任君治新息,宽惠洽鳏寡。
强梁顺教诏,桴鼓不鸣野。
三年去复还,园木裁拱把。
居人敬闾巷,禽鸟依屋瓦。
苍然百尺桧,直干任大厦。
相要勿剪伐,令尹昔所舍。
朱君在桐乡长大,晚年时也在这里安息。
官吏和百姓都安享于他的德政,而他也爱护自己的臣民。
他生前留下遗言,希望在此安葬,生死之间不必分开。
他深知百姓的心意,千年之后谁能与之相比呢?
任君治理新息,以宽大仁爱惠及鳏寡。
强者顺从教诏,乡野中再也听不到桴鼓声。
三年之后再回来,园中的树木已修整得当。
居民们敬重邻里,鸟儿也依偎在屋檐上。
苍翠的百尺桧树,直立如同大厦。
希望大家不要砍伐,正是昔日的令尹所留下的。
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晦庵,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洵的次子,也是苏轼的弟弟。他在诗歌、散文、词曲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尤其以词、诗闻名,风格清新,情感真挚。
此诗写于苏辙晚年,表达了对地方治理者的赞美以及对社会安定和谐的向往。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贤明之政的期望,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对民众福祉的关切。
《蔡州任氏阅世堂》展示了苏辙对良好治政的赞美与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开篇以“朱君长桐乡”引出对朱君的描述,展现了他在故乡的根深蒂固的联系。诗中强调了朱君的德行和对民众的关怀,使得吏民安宁,体现出“君亦爱其下”的和谐关系。继而,诗人表达了对朱君遗愿的尊重,展现了生死之间的亲密与不舍,强调了治政者与民众之间的深厚情感。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描绘朱君治理下的社会景象,展现了一个安定和谐、百姓安乐的理想状态。诗中提到的“宽惠洽鳏寡”不仅体现了朱君的仁爱之心,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最后,诗人以“苍然百尺桧”作为结束,象征着长久的生命力与希望,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次分明,既有对个人的赞美,又有对社会和谐的期盼,展示了苏辙作为诗人的深厚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
整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对德政的赞美与对社会和谐的向往,通过描绘朱君的治政成效,反映出诗人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对民众福祉的关心。诗中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诗中提到的“朱君”是指哪一位人物?
A. 苏轼
B. 苏辙
C. 任君
D. 朱君
“苍然百尺桧”中的“苍然”指什么?
A. 颜色
B. 高度
C. 形状
D. 年龄
诗中表现了对哪种社会状态的向往?
A. 战乱
B. 安宁
C. 贫困
D. 拥挤
这两首诗与《蔡州任氏阅世堂》在对故乡与社会安宁的表达上有共同之处,但在情感表现和风格上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