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03: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03:31
饯别王十一南游
作者: 刘长卿 〔唐代〕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王十一南游的依依惜别之情。诗的开头,望着朋友远去的身影,水面烟雾弥漫,心中感到无比宽广和孤独,挥手时泪水沾湿了手帕。飞鸟飞向何方,青山只能空对着我。长江的船只渐渐远去,落日映照着五湖,春天的气息愈加浓厚。谁能看到那汀洲上,因相思而愁苦的白蘋花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刘长卿,字君复,号景山,唐代诗人,以五言诗闻名,尤其擅长描写自然和抒发情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送别朋友王十一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未来的茫然。唐代的社交活动频繁,离别的场景也常常激发诗人的情感。
《饯别王十一南游》是一首充满情感的五言律诗。诗的开头通过“望君烟水阔”便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开阔而又孤独的情境。诗人目送友人远行,水面弥漫的烟雾仿佛也在为离别而悲伤,泪水沾湿了手帕,表现了深厚的友情与不舍之情。
接着,诗人用“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表达了对朋友离去后的迷茫与失落。飞鸟的去向不明,象征着未来的不可知,而青山仍旧伫立,仿佛在默默见证着这一切。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则描绘了自然的壮丽与变化,长江的船只远去,落日西沉,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寓意着生命的流转和离别的无奈。
最后一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更是将相思之情推向高潮。汀洲上的白蘋花象征着诗人的思念与愁苦,渗透了整个诗歌的情感核心。
整首诗以其清新的意象和真挚的情感,深刻地揭示了人间离别的无奈与对友谊的珍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未来的无奈,表现了人间离别的哀愁与对友情的珍重。诗人通过自然景物与情感交融,展现了离别时的复杂感受。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望君烟水阔”中的“阔”是什么意思?
A. 浅
B. 狭
C. 宽广
D. 深
“飞鸟没何处”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迷茫
C. 希望
D. 无聊
诗中提到的“白蘋”象征着什么?
A. 离别
B. 思念
C. 自由
D. 美丽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饯别王十一南游》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与情感的交融,但前者更侧重于离别的愁苦,而后者则强调了壮阔的视野与豪情。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不同的侧重,展现了唐代诗人的多样化创作风格。
推荐书目:
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 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 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 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
这是首送别诗,写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景。友人已乘舟向烟水迷蒙的远方驶去,但诗人还在向他洒泪挥手送别。渐渐地,看不见友人的旅舟了,江面上鸟在飞着,不知它们要飞往何处;远处只有青山默默地对着诗人。朋友乘坐的船儿沿长江向远处去了,诗人在斜阳里伫立,想象着友人即将游五湖的情景。就这样离别了,不知有谁知道诗人对朋友的悠悠相思。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恨,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此人名字爵不详)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此时,江岸上只留下诗人自己。友人此刻又如何,读者已无从知道,但从诗人送别的举动,却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别的情景。笔墨集中凝炼,构思巧妙。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第三句是虚实结合,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没”字,暗扣“望”。“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愁思绵绵,不绝如缕。真诚的友情不同于一般的客套,它不在当面应酬,而在别后思念。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这别后的独自久久凝望上。这使人联想到《三国演义》描写刘备与徐庶分别时的情景。 然而,目力所及总是有限的。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别后更谁相伴?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回曲跌宕之中,见出诗人借景抒情的功力。 五六两句,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当指太湖)畔后休止。然而,诗句所包含的意境却不止于此。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 诗的最后,又从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来。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苹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