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故观文建安刘公挽诗四首 其一

《故观文建安刘公挽诗四首 其一》

时间: 2025-05-02 14:17:11

诗句

忆昨登廊庙,忠言达帝聪。

所思惟尽瘁,敢复计成功。

半世江湖上,千忧寤寐中。

汗青谁秉笔,请考众言公。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17:11

原文展示:

忆昨登廊庙,忠言达帝聪。所思惟尽瘁,敢复计成功。半世江湖上,千忧寤寐中。汗青谁秉笔,请考众言公。

白话文翻译:

回忆昨日登上朝堂,忠诚的言论直达皇帝的耳中。我所思所想只是竭尽全力,哪敢再计较是否成功。半生漂泊在江湖之上,无数忧虑在梦中和醒时萦绕。历史由谁来执笔记载,请考察众人对他的评价。

注释:

  • 廊庙:指朝廷。
  • 帝聪:皇帝的听闻,指皇帝。
  • 尽瘁:竭尽全力。
  • 汗青:指史书。
  • 秉笔:执笔,指记载历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歌多表现忠诚、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为纪念刘公(刘锜)而作。刘锜是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建安知府,后因直言进谏而受到皇帝的赏识。诗中表达了对刘公忠诚和忧国忧民精神的赞扬。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刘公忠诚和忧国忧民精神的赞扬,展现了作者对忠臣的敬仰之情。诗中“忆昨登廊庙,忠言达帝聪”一句,直接点明了刘公在朝廷中的忠诚表现,而“所思惟尽瘁,敢复计成功”则进一步强调了刘公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国家服务的崇高精神。后两句“半世江湖上,千忧寤寐中”则描绘了刘公半生漂泊,忧国忧民的形象,最后以“汗青谁秉笔,请考众言公”作结,表达了对刘公历史地位的肯定和对后世评价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忆昨登廊庙,忠言达帝聪:回忆刘公在朝廷中直言进谏,忠诚的言论直达皇帝。
  2. 所思惟尽瘁,敢复计成功:刘公所思所想只是竭尽全力,不计较个人得失。
  3. 半世江湖上,千忧寤寐中:刘公半生漂泊,无数忧虑在梦中和醒时萦绕。
  4. 汗青谁秉笔,请考众言公:历史由谁来执笔记载,请考察众人对他的评价。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忆昨登廊庙,忠言达帝聪”中的“忆昨”与“忠言”,“登廊庙”与“达帝聪”形成对仗。
  • 比喻:“汗青谁秉笔”中的“汗青”比喻史书,形象地表达了历史的记载。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忠诚和忧国忧民精神的赞扬。通过描绘刘公在朝廷中的忠诚表现和半生漂泊的忧国忧民形象,表达了对忠臣的敬仰和对后世评价的期待。

意象分析:

  • 廊庙:朝廷的象征,代表权力中心。
  • 帝聪:皇帝的听闻,代表权威。
  • 汗青:史书的象征,代表历史的记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忆昨登廊庙”指的是什么? A. 回忆过去的生活 B. 回忆在朝廷中的经历 C. 回忆与朋友的聚会 D. 回忆旅行的经历

  2. “所思惟尽瘁”中的“尽瘁”是什么意思? A. 尽力而为 B. 尽力而为,不计个人得失 C. 尽力而为,只求成功 D. 尽力而为,只求名声

  3. “汗青谁秉笔”中的“汗青”指的是什么? A. 书写用的笔 B. 史书 C. 书法作品 D. 历史事件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观书有感》:同样表达了对忠诚和忧国忧民精神的赞扬。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忠臣的敬仰。

诗词对比:

  • 张栻的《故观文建安刘公挽诗四首》与朱熹的《观书有感》:两者都表达了对忠诚和忧国忧民精神的赞扬,但张栻的诗更侧重于对具体人物的纪念,而朱熹的诗则更侧重于对普遍精神的赞扬。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诗歌,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包括张栻的诗歌创作。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过新丰道中 题眄上人禅居 终南幽居献苏侍郎三首时拜太祝未上 题陆山人楼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昭圣观 题崔山人别业 石瓮寺 陇头水送别 答王十三维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王字旁的字 东平献颂 闾阎扑地 丶字旁的字 瞽言刍议 驷之过隙 庙略 形制之势 凿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屮字旁的字 方字旁的字 包含赍的词语有哪些 扭腰撒胯 怀居 弭兵大会 娇娇媚媚 缶字旁的字 免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