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50: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50:42
知足吟(和崔十八未贫作)
白居易 〔唐代〕
不种一陇田,仓中有馀粟。
不采一株桑,箱中有馀服。
官闲离忧责,身泰无羁束。
中人百户税,宾客一年禄。
樽中不乏酒,篱下仍多菊。
是物皆有馀,非心无所欲。
吟君未贫作,同歌知足曲。
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满足和对物质的知足。诗中说:我不种田,但仓库里有剩余的粮食;我不采桑树,但箱子里有多余的衣服;官职虽然清闲,没有忧虑和责任,身体轻松没有束缚;中等人家缴纳的税收,足以招待宾客;酒樽里常有酒,院子里也有很多菊花。所有的物品都是富余的,并不是因为我心中没有欲望。吟唱你的诗作,我也同样歌唱知足的曲调。自问此刻的心态,不满足的时候又是什么时候呢?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著称,尤其擅长描写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白居易的诗风清新、流畅,情感真挚,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社会时事的关注和对人性善恶的思考。
《知足吟》是白居易在与好友崔十八的交往中作的诗,旨在表达对物质生活的满足与内心的平静。这首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反映了诗人对富贵与贫穷的看法,以及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这首《知足吟》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清晰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满足感和对物质欲望的超脱。诗中用“仓中有馀粟”、“箱中有馀服”等句子,描绘了诗人无须劳作却依然过得富足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知足与珍惜。诗人在官职上悠闲自在,身心无拘无束,体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同时,诗中也隐含着对社会的深思:在这个物质充盈的时代,人的欲望与满足之间的矛盾。最后一句“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更是点明了诗的主题——人们的内心永远追求着更多,而真正的满足则来自于对现有生活的珍惜。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揭示了心灵的知足与外在物质的富足之间的关系,促使读者反思自身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活的知足与满足,反映了诗人对物质与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提醒人们在物质丰富的时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下面哪个意象不在《知足吟》中出现?
A. 仓
B. 桑
C. 桃
D. 酒
《知足吟》的主题是什么?
A. 对财富的追求
B. 对知足的赞美
C. 对官职的向往
D. 对社会的不满
诗中提到的“宾客一年禄”是什么意思?
A. 招待客人所花的费用
B. 一年能赚到的收入
C. 对朋友的款待与礼遇
D. 生活的富裕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