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1:32: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1:32:38
步月怜清景,眠松爱绿阴。
早年诗思苦,晚岁道情深。
夜学禅多坐,秋牵兴暂吟。
悠然两事外,无处更留心。
在清澈明亮的月光下漫步,怜惜这清丽的景色;在松树下安眠,喜欢那绿色的阴影。年轻时对诗的思考多有艰辛,老年时对道理的理解却愈加深刻。夜晚坐着学习禅理,秋天时偶尔吟唱几句诗。心中无事,悠然自得,无处再去留心。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平易近人、情感真挚著称,作品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等多个方面。他提倡诗歌的社会功能,强调“诗言志”,并且以“长恨歌”和“琵琶行”等作品流传千古。
《闲咏》写于白居易晚年,此时他已经从官场退居田园,生活较为宁静。诗中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反映出他在闲适生活中对诗与道的追求。
《闲咏》展现了白居易晚年的洒脱与超然。开篇以“步月怜清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月光与清景形成了和谐的画面,仿佛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美的结合;接下来的“眠松爱绿阴”则描绘了诗人在松树下的闲适,表达了他对自然阴影的喜爱,这种悠闲的状态与自然融为一体。
诗的中间部分提到“早年诗思苦,晚岁道情深”,这不仅揭示了白居易年轻时对诗歌创作的苦恼,也对比了他晚年对人生哲理的深入理解。通过“夜学禅多坐,秋牵兴暂吟”,诗人将自己的生活状态与内心的修行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一种自我反思与心灵的追求。
最后两句“悠然两事外,无处更留心”则是全诗的升华,诗人已经超越了外物的纷扰,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自得。这种悠然自得的境界,传达出他对生活的从容态度,令人向往。
整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反思以及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展现了他在晚年所达到的洒脱境界。
诗中“步月怜清景”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人情的失望
C. 对官场的厌倦
D. 对生活的无奈
“早年诗思苦,晚岁道情深”中,诗人对比了哪两个时期的心境?
A. 童年与青年
B. 青年与晚年
C. 晚年与中年
D. 中年与童年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A. 忧愁与烦恼
B. 悠然自得与从容
C. 焦虑与不安
D. 愤慨与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