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3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39:28
半熟黄粱日未斜,玉堂阴合手栽花。
却寻三十年前味,未饭钟时已饭茶。
梦觉还惊屟响廊,故人来炷影前香。
鬓发白尽成何事,一帖空存老遂良。
法贴中有褚遂良书云,即日,遂良须发尽白。
尺一东来唤我归,衰年已迫故山期。
文章曹植今堪笑,却卷波澜入小诗。
黄粱半熟,太阳还未西斜,玉堂里阴影交错,手边栽着花。
我却在寻找三十年前的滋味,未到用饭的时刻,已经喝上了茶。
梦中惊醒,听到走动的声响在廊道上,老朋友前来,点燃香火。
鬓发已经全白,这又有什么意义呢?一纸书信只存留着老朋友的名字。
法帖中有褚遂良的书法,提到他如今的头发全白。
尺一东来催促我归去,衰老的年纪已迫近故乡的约定。
如今的文章,曹植恐怕会笑,然而我却把波澜起伏浓缩成小诗。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因其才华横溢,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子"。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均有极高的造诣,作品风格多样,以豪放、清新见长。
本诗作于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在杭州被召回汶公馆,回忆往昔,感慨岁月流转。诗中表现了他对故友的思念与对青春年华的追忆,夹杂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五言和七言的结合,流畅自然。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慨,展现了苏轼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开篇以“半熟黄粱日未斜”引出作者的闲适生活,这种宁静的日子让人不禁联想到年轻时的美好回忆。接着,诗人追忆三十年前的滋味,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诗中提到的故人和白发,增添了浓厚的情感色彩,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老去的无奈。
后半部分提到褚遂良的书法,更是引发对时间流逝的思考。苏轼以“文章曹植今堪笑”自谦,显示了他对年轻时光的怀念与对当下创作的反思,最后以“卷波澜入小诗”收尾,既体现了对生活的哲理思考,也流露出诗人对文字的热爱与追求。
整首诗表达了对青春的怀念、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叹,透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展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中提到的“黄粱”象征什么?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褚遂良”是?
诗中“鬓发白尽”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