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0:10: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0:10:15
祥符寺九曲观灯
作者: 苏轼 〔宋代〕
纱笼擎烛逢门入,
银叶烧香见客邀。
金鼎转丹光吐夜,
宝珠穿蚁闹连朝。
波翻焰里元相激,
鱼舞汤中不畏焦。
明日酒醒空想像,
清吟半逐梦魂销。
诗的内容可以理解为:
纱笼下的烛光照亮了入口,银叶般的香火在招呼远道而来的客人。金鼎翻转,丹光在夜里吐出,宝珠穿插着,喧闹着迎接晨曦。波浪翻滚中,火焰里相互激荡,鱼儿在汤中欢快地游动,不怕被烫焦。明天酒醒后,空自幻想,清吟也半随梦魂而去。
诗中提到的“金鼎”与古代祭祀文化相关,鼎在古代被认为是权力与富贵的象征。同时,诗中提及的“宝珠”与“鱼舞”表达了欢快与热闹的氛围,暗喻着节日欢庆的场景。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兼任政治家。苏轼的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深受后人喜爱。
《祥符寺九曲观灯》创作于宋代的元宵佳节,诗人以灯会为题,描绘了节日的热闹与欢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生活乐趣。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元宵灯会的热闹景象。开篇用“纱笼擎烛逢门入”,展现了灯会的入口,灯光柔和而温馨,给人一种欢迎的感觉。接着,诗人描写了香火缭绕、金鼎吐光的景象,营造了节日的神秘感与庄重感。通过“宝珠穿蚁闹连朝”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在灯会中嬉闹、欢聚的场景,体现出节日的喜庆氛围。“波翻焰里元相激”,则通过动感的描绘,表现出节日的生机与活力。最后,诗人回归到现实,表达了对明日酒醒后的惆怅,暗示着节日的短暂与生活的无常。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节日的热烈,也通过对比展现了喜庆与惆怅的双重情感,令人感受到节日的欢乐与生活的无奈,具有深刻的哲理思考。
整首诗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灯会,表达了对节日欢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短暂欢乐的惋惜,展现了生活的无常与人们内心的复杂情感。
“纱笼擎烛逢门入”中的“纱笼”指的是什么?
诗中“金鼎转丹光吐夜”中的金鼎象征什么?
诗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对比,苏轼的诗更注重节日的欢庆与人们的情感,而李白和杜甫则多了几分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