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38: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38:26
刘壮舆长官是是堂
作者:苏轼〔宋代〕
闲燕言仁义,是非安可无。
非非义之属,是是仁之徒。
非非近乎讪,是是近乎谀。
当为感麟翁,善恶分锱铢。
抑为阮嗣宗,臧否两含糊。
刘君有家学,三世道益孤。
陈古以刺今,紬史行天诛。
皎如大明镜,百陋逢一姝。
鹗立时四顾,何由扰群狐。
作堂名是是,自说行坦途。
孜孜称善人,不善自远徂。
愿君置座右,此语禹所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仁义与是非的思考。燕子在谈论仁义,这种是非怎么能缺少呢?那些不义之人是非之徒,那些仁义之人则是真正的仁者。那些接近讽刺的人,和那些接近谄媚的人,都是不值得信赖的。我们该效仿感麟翁,善恶分明,毫不含糊;又或者像阮嗣宗一样,评判模糊不清。刘君的家学传承了三代,忠厚而清白。通过古代的典籍来刺今,借史书传达天意。像明亮的镜子,照出世间的一切丑陋。鹗鸟高飞四顾,怎么能被这些狡猾的狐狸所扰乱?堂名“是是”,自以为走的是坦荡的道路。勤勤恳恳地称颂善人,远离那些不善之徒。愿你将这些话铭记于心,正如大禹所传的教诲。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情感真挚,深受后人喜爱。苏轼的生活经历丰富,曾任多地官员,因政治原因屡遭贬谪,生活困苦。
创作背景:创作于苏轼担任刘壮舆长官期间,表达了他对仁义、忠诚与真理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对历史教训的重视。
这首诗以“是是”为名,意在强调事物的本质与真实,反映了苏轼对仁义与是非的深刻认识。诗中通过对比不同的人格特征,揭示了善恶的分明与模糊。诗人在开头以“闲燕言仁义”引入,展现出一种轻松的对话氛围,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对社会伦理的严肃反思。尤其是“皎如大明镜”一句,生动地比喻了真理的照耀,使得一切丑陋无所遁形。
在修辞上,苏轼运用了对比与比喻,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情感更加饱满。整首诗在对古今的反思中,融入了自己对人性与道德的深刻观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哲学视角。最终,诗人以“愿君置座右”的呼唤,表达了对读者的期望,希望世人能够铭记真理,追求正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对比等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使得内容更具深度。通过鲜明的意象,传达出清晰的道德观和人生哲学。
诗词测试:
选择题:苏轼在诗中提到的“麟翁”指的是哪位?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皎如大明镜”是用来比喻___。
判断题:诗中强调“是是”代表的是非分明的态度。(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将苏轼的诗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讨论两位诗人在面对社会动荡时的不同情感表达与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