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47: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9:47:21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作者:张元干 〔宋代〕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
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
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
谁伴我,醉中舞。十年一梦扬州路。
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
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
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
风浩荡,欲飞举。
我拄着拐杖走向高楼,仰望星斗,苍茫的大海如万顷波涛,月光洒在烟雾缭绕的水面上。
我把浮云扫尽,但风势不定,扁舟尚未启航夜渡河流。
栖宿的雁儿落在寒芦的深处,怅然望着关河,空自吊影,正是人间的鼍鼓声此起彼伏。
谁能陪伴我,在醉意中翩翩起舞?十年如梦,走过扬州的路。
倚靠在高处,愁绪满生,思念故国,气吞敌虏。
要斩楼兰的三尺剑,留下的只是琵琶的旧语。
如今只剩下暗淡的铜华与尘土。呼唤那谪仙平章来看看,过了苕溪,是否还能钓鱼?
风浩荡,欲飞而起。
作者介绍
张元干,字子文,号闻韶,宋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描绘山水、抒发情感,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词人思乡之际,寄托了对故国的深情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词作,通过描绘浩渺的自然景象与个人的思乡情怀,展现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作品开头以“曳杖危楼去”引入,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接着对辽阔的水域和月光的描绘,传达出一种飘渺的意境,使人感受到那种无尽的思绪。随着词句的推进,诗人对于故国的怀念愈发浓烈,“倚高寒愁生故国”道出了他对故土的深切思念。
词中“十年一梦扬州路”更是将时间的流逝与个人的经历结合,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幻。通过对“楼兰三尺剑”的提及,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敌人的愤怒,更是对自己无能为力的自嘲与遗憾。而结尾“风浩荡,欲飞举”则是对自由与未来的渴望,充满了诗人不屈不挠的精神。
整首词运用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宋代词风的细腻与深邃,也使得读者在欣赏之余,能够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慨与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人生经历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与哲理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下面哪一句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A) 曳杖危楼去
B) 倚高寒愁生故国
C) 风浩荡,欲飞举
答案:B
“十年一梦”指的是什么?
A)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B) 对爱情的回忆
C) 对友谊的珍视
答案:A
诗中提到的“楼兰”象征什么?
A) 美丽的风景
B) 敌国与战争
C) 友谊与和谐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上片写词人登高眺望江上夜景,并引发出孤单无侣、众醉独醒的感慨。此显示出自己的真实用意。 起首四句写自己携着手杖登上高楼,只见夜空星斗下垂,江面宽广无边,波涛万顷,月光流泻在蒙着烟雾的洲渚之上。“扫尽”三句,是说江风极大,将天上浮云吹散,江面因风大而无人乘舟夜渡。沉思间又见雁儿飞落在芦苇深处夜宿,并由此引起无限感触。 “怅望”两句,先是怅望祖国山河,徒然吊影自伤;这时正值深夜,“鼻息鸣鼍鼓”,这里以之喻苛安求和之辈,隐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慨。“谁伴我”两句,承上;“月流烟渚”、“怅望关河空吊影”,用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意,自伤孤独(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结句之“谁共我,醉明月”,与此意同)。李纲与己志同道合,而天各一方,不能在此月下同舞。同舞当亦包括共商恢复中原之事,至此才转入寄李纲本题。 下片运用典故以暗示手法表明对明朝屈膝议和的强烈不满,并表达了自己对李纲的敬仰之情。 “十年”这一句,是作者想到十年前,高宗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同时,当时为建炎元年(1127年)。不久高宗南下,以淮南东路的杨州为行都;次年秋金兵进犯,南宋小朝廷又匆匆南逃,扬州被金人攻占,立刻被战争摧为一片空墟,昔日繁华现在犹如一梦,此处化用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遣怀》)诗句。而此时只剩残破空城,使人怀想之余,不觉加强了作者对高宗的屈膝议和感到不满,也加强了作者坚决抵抗金人的南下的决心。“倚高寒”两句,继续写作者夜倚高楼,但觉寒气逼人,远眺满目疮痍的中原大地,不由愁思满腔,但又感到自己壮心犹在,豪气如潮,足以吞灭敌人。“要斩”两句,运用两个典故反映出对宋金和议的看法。前一句是期望朝廷振作图强,像汉代使臣傅介子提剑斩楼兰(西域国名)王那样对付金人。词中以楼兰影射金国,以傅介子比喻李纲等主战之士。后一句是借汉嫁王昭君与匈奴和亲事,影射和议最终是不可行的,必须坚决抵抗。杜甫《咏怀古迹》诗云:“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作者在此用杜甫诗意,说明在琵琶声中流露出对屈辱求和的无穷遗恨与悲愤,以此暗示南宋与金人议和也将遗恨千古。“谩暗涩”句,这里运用比喻,以宝剑被弃比喻李纲等主战人物的受到朝廷罢斥压制。“唤取”两句,先以“谪仙”李白来比李纲,兼切李姓,这是对李纲的推崇。李纲自己也曾在《水调歌头》中说:“太白乃吾祖,逸气薄青云。”作者对他评论,即发表意见,面对和议已成定局的形势,爱国之士能否就此隐退苕溪(浙江吴兴一带)垂钓自遣而不问国事。结尾振起,指出要凭浩荡长风,飞上九天,由此表示自己坚决不能消沉下去,而是怀着气冲云霄的壮志雄心,对李纲坚持主战、反对和议的主张表示最大的支持,这也就是写他作此词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