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39: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39:06
渐至涪州先寄王员外使君纵
作者: 戴叔伦 〔唐代〕
文教通夷俗,均输问火田。
江分巴字水,树入夜郎烟。
毒瘴含秋气,阴崖蔽曙天。
路难空计日,身老不由年。
将命宁知远,归心讵可传。
星郎复何意,出守五溪边。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自己处境的感慨。诗人认为文教可以打通夷族的风俗,均匀分配火田是为了打破贫富差距。江水把巴字的水与夜郎的烟雾隔开,给人以沉重的感觉。秋天的毒瘴弥漫,阴暗的崖壁遮蔽了晨曦。道路艰难,使得日子在无尽的等待中消磨,身体的衰老并不由年齡的增长来决定。生命的意义何在?归心又怎能传达?星郎又有什么意图,守护在五溪之边。
戴叔伦(约740年-约812年),字景仁,号景山,山西人,唐代诗人。其诗风朴实自然,常以写景抒怀见长,是“中唐四杰”之一。
这首诗写于诗人途经涪州时寄给王员外,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自己身世的感慨。涪州地处偏远,给诗人带来了孤独和无奈的情感。
戴叔伦的《渐至涪州先寄王员外使君纵》是一首情感真挚的作品。诗中透出对友人的思念与自身处境的无奈。开头两句“文教通夷俗,均输问火田”,表达了对外族文化的包容和对平衡社会经济的渴望,显示了诗人关心社会民生的情怀。而接下来的“江分巴字水,树入夜郎烟”,通过描绘江水与烟雾的景象,传达出一种遥远与孤独的情感。
“毒瘴含秋气,阴崖蔽曙天”两句,描绘了涪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诗人在艰难环境中的孤独与压抑。最后几句“将命宁知远,归心讵可传”,更是表露出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思索,以及对归心似箭的无奈,既有对未来的迷茫,也有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整首诗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友谊、以及自我价值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唐代诗歌的深度与广度。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离友远行时的思念与孤独,揭示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归属的渴望。诗歌中的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相交织,形成了一幅深刻的情感画卷。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文教通夷俗”意指什么?
A. 教育可以传播文化
B. 教育只适用于本民族
C. 教育与经济无关
D. 教育只在城市中传播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毒瘴含秋气”表达了对_____环境的感慨。
判断题: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是贯穿整首诗的主题。
(对/错)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戴叔伦的《渐至涪州》更多地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自我处境的反思,而李白则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宣泄与对自由的向往。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