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9:59: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9:59:44
送端上人游天台
施肩吾 〔唐代〕
师今欲向天台去,
来说天台意最真。
溪过石桥为险处,
路逢毛褐是真人。
云边望字钟声远,
雪里寻僧脚迹新。
只可且论经夏别,
莫教琪树两回春。
这位师父如今准备前往天台,
我想说,天台的意义最为真实。
溪水流过石桥的地方是险峻之处,
路上遇见的毛衣僧人是个真正的人。
在云边望去,钟声传得很远,
在雪中寻觅,和尚的脚印显得新鲜。
只可以谈论夏天的离别,
不要让琪树在春天经历两次轮回。
作者介绍:施肩吾,字子厚,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为题材,善于表达哲理与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佛教文化盛行之时,诗人表达了对师父出行的祝福和对天台山的向往,呈现出一种淡淡的离愁与对佛教的崇敬。
这首《送端上人游天台》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绝句,简洁而富有韵味。诗人以师父的出行为切入点,表达了对天台山的向往与尊重。开篇的“师今欲向天台去”直接点明主题,接着“来说天台意最真”,体现了天台山在诗人心中的重要性。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勾勒出天台山的险峻和神秘,表达了诗人对旅途艰难的理解和同情。“溪过石桥为险处,路逢毛褐是真人”不仅描述了路途的艰难,也暗示了在艰难中相遇的真实与珍贵。接下来的“云边望字钟声远,雪里寻僧脚迹新”,则通过声音与视觉的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深远的氛围,仿佛让人感受到天台的宁静与清幽。
最后两句“只可且论经夏别,莫教琪树两回春”,更是将情感深化,表达了对师父离别的惆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蕴深远,展示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师父出行的祝福、对天台山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离别的感慨,体现了对真实与人性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施肩吾生活在哪个朝代?
“溪过石桥为险处”中的“险处”指的是?
诗中提到的“云边望字钟声远”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