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20: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20:32
感遇词
施肩吾 〔唐代〕
一种貌如仙,人情要自偏。
罗敷有底好,最得使君怜。
这位女子的容貌如同仙女一般,但人情世故却偏向于她的个人喜好。罗敷本身就有种种美好之处,最能引起君主的怜爱。
作者介绍:施肩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性情豪放,作品多以抒情见长。他的诗歌常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描绘生活中的美与悲。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唐代,正值盛世,社会对美的追求与赞美达到了高峰。诗人通过对美丽女性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审美标准,以及在权力和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
《感遇词》通过简单的四句诗,展现了女性之美与人情世故之间的微妙关系。首句“貌如仙”直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女子的外貌,暗示了她的出众与独特。第二句则转向人情的复杂,表明尽管她美丽,但她的情感和行为却受到个人偏见的影响,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深度。接下来的“罗敷有底好”则引入了一个传统的美人形象,暗示她并非仅有外表的吸引力,内在的美德同样重要。最后一句“最得使君怜”,将焦点集中在权力中心,暗示美丽与权力的关系,以及在权力游戏中,女性如何成为被关注的对象。
整首诗在简练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哲理,反映了施肩吾对美、情感与权力的深刻思考。同时,诗中所蕴含的对女性的赞美与对世态人情的观察,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美的描绘与人情的反思,探讨了美丽与人性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在权力与情感交织的背景下,女性的处境与命运。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貌如仙”是指什么?
“罗敷”在诗中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施肩吾的《感遇词》与杜甫的《丽人行》均描绘了女性之美,但施肩吾更注重内外兼修的美与人情的复杂关系,而杜甫则强调了美的外在及其对君主的影响。两者的书写风格各有千秋,反映了唐代诗人对女性美的多样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