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感遇词

《感遇词》

时间: 2025-05-02 14:20:32

诗句

一种貌如仙,人情要自偏。

罗敷有底好,最得使君怜。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20:32

原文展示:

感遇词
施肩吾 〔唐代〕
一种貌如仙,人情要自偏。
罗敷有底好,最得使君怜。

白话文翻译:

这位女子的容貌如同仙女一般,但人情世故却偏向于她的个人喜好。罗敷本身就有种种美好之处,最能引起君主的怜爱。

注释:

  • 貌如仙:形容女子的容貌如同神仙般美丽。
  • 人情要自偏:人情世故往往偏向于个人的喜好或立场。
  • 罗敷:传说中的美人,常被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
  • 使君怜:引起君主的怜爱之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施肩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性情豪放,作品多以抒情见长。他的诗歌常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描绘生活中的美与悲。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唐代,正值盛世,社会对美的追求与赞美达到了高峰。诗人通过对美丽女性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审美标准,以及在权力和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

诗歌鉴赏:

《感遇词》通过简单的四句诗,展现了女性之美与人情世故之间的微妙关系。首句“貌如仙”直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女子的外貌,暗示了她的出众与独特。第二句则转向人情的复杂,表明尽管她美丽,但她的情感和行为却受到个人偏见的影响,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深度。接下来的“罗敷有底好”则引入了一个传统的美人形象,暗示她并非仅有外表的吸引力,内在的美德同样重要。最后一句“最得使君怜”,将焦点集中在权力中心,暗示美丽与权力的关系,以及在权力游戏中,女性如何成为被关注的对象。

整首诗在简练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哲理,反映了施肩吾对美、情感与权力的深刻思考。同时,诗中所蕴含的对女性的赞美与对世态人情的观察,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种貌如仙:强调了女子的绝美,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2. 人情要自偏:揭示了人性中的偏见,表明美丽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3. 罗敷有底好:引入罗敷这一形象,强调她的美不仅限于外表,还有内在的优雅。
  4. 最得使君怜:最终汇聚到权力中心,反映了美与权力的紧密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美貌比作仙女,增强了其神秘感。
  • 对比:美丽与人情的偏见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人性复杂。
  • 象征:罗敷象征着理想中的女性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美的描绘与人情的反思,探讨了美丽与人性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在权力与情感交织的背景下,女性的处境与命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仙女:象征着绝世的美丽与纯洁。
  • 罗敷:古代美人的代表,象征着女性的优雅与智慧。
  • 君主:代表着权力与地位,常常与女性的命运相互关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貌如仙”是指什么?

    • A. 一种美丽的女子
    • B. 一种仙人的形象
    • C. 一种神秘的事物
    • D. 一种动物
  2. “罗敷”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美丽的景色
    • B. 古代的美人
    • C. 一种花卉
    • D. 一位神仙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丽人行》
  • 李白《清平调》

诗词对比: 施肩吾的《感遇词》与杜甫的《丽人行》均描绘了女性之美,但施肩吾更注重内外兼修的美与人情的复杂关系,而杜甫则强调了美的外在及其对君主的影响。两者的书写风格各有千秋,反映了唐代诗人对女性美的多样化理解。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相关查询

尹学士自濠梁移倅秦州 元会诗五首 春宴行乐家园 皇太子诞庆 初到郡斋三首 九日 遣吏视诸公茔树回有感·宣献宋公 读退之集 林鸦 马上逢雪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所在多有 悠优 商和 包含弛的词语有哪些 滋滑 一事不知 雍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被山带河 罗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暝曚 临难铸兵 矢字旁的字 姜桂余辛 厄字旁的字 西字头的字 文字旁的字 鼎字旁的字 首尾受敌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