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07: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07:58
送僧归南岳
作者: 项斯 〔唐代〕
心知衡岳路,不怕去人稀。
船里谁鸣磬,沙头自曝衣。
有家从小别,是寺即言归。
料得逢春住,当禅云满扉。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南岳衡山的向往与思念。诗人心里清楚通往衡山的路,再也不怕沿途人稀少。在船上,谁在敲响佛教的磬音,沙滩上衣物自然曝晒。虽然有家乡的牵挂,但寺庙就是归宿。诗人预料这次春天的探访,将会在寺庙中与禅意相伴,静享云雾缭绕的美好时光。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项斯,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在诗歌创作上颇有成就,尤其擅长抒发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诗人送别一位僧人返回南岳时,表达了自己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对佛教文化的认同,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宗教文化的重视以及人们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这首《送僧归南岳》以清新淡雅的语言描绘了南岳的自然风光和佛教文化的气息。诗人在开篇中就以“心知衡岳路”表明了自己对这一路程的熟悉,表现出一种自信与从容。接着,诗人用“船里谁鸣磬”的问句,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仿佛在阐释着自我与自然、与宗教之间的和谐关系。接下来的“沙头自曝衣”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平和与自然的情感,表现出一种心灵的闲适。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有家从小别”的感叹,表达出对家庭的牵挂,而“是寺即言归”则体现了他对寺庙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料得逢春住,当禅云满扉”,将整首诗的意境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暗示着在春天的温暖中,诗人与禅宗的合一,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与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展示了唐代文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渗透着一种宁静、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中和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衡岳”指的是哪个地方?
诗人对南岳的态度是什么?
“船里谁鸣磬”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在自然描写中的不同情感和哲学思考,拓宽了对唐诗的理解与欣赏。
推荐书目:
这些书籍提供了丰富的唐诗作品及其解析,有助于深入理解唐代诗歌的美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