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59: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59:44
亭伯负高名,羽仪称上京。
魏珠能烛乘,秦璧许连城。
六月飞将远,三冬学已精。
洛阳推贾谊,江夏贵黄琼。
推演中都术,旋参河尹声。
累迁登御府,移拜践名卿。
庭聚歌钟丽,门罗棨戟荣。
鹦杯飞广席,兽火列前楹。
散诞林园意,殷勤敬爱情。
无容抱衰疾,良宴每招迎。
契得心逾重,言忘道益真。
相勖忠义节,共谈词赋英。
雕虫曾靡弃,白凤已先鸣。
光接神愈骇,音来味不成。
短歌甘自思,鸿藻弥难清。
东里方希润,西河敢窃明。
厚诬空见迫,丧德岂无诚。
端守宫闱地,寒烟朝暮平。
顾才无术浅,怀器识忧盈。
月下对云阙,风前闻夜更。
昌年虽共偶,欢会此难并。
为怜漳浦曲,沉痼有刘桢。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与思念。诗人提到亭伯(指崔光禄)在京城的声名显赫,羽仪(指优雅的仪态)令人称道。接着提到魏珠(指魏国的珍珠)能照亮乘坐的车子,秦璧(指秦国的美玉)能与连城相媲美。诗人感叹时光飞逝,回忆起在三冬寒冷的日子里,自己追求学问的努力。
诗中提到贾谊在洛阳受到推崇,江夏的黄琼(黄琼是指黄家的一位名士)也受到重视。接着诗人提到自己研究都城的学问,参悟河尹(指河东的尹氏家族)的声音。诗人经历了多次升迁,最终跻身于朝廷,成为了名卿。
在宴会上,诗人与友人共聚,歌声悦耳动听,门前的戟杆闪烁着荣光。宴席上,鹦鹉杯飞舞,兽火照亮了前面的檐柱。诗人表达了在林园中散步的愉悦,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即使身体虚弱,也不愿拒绝美好的宴席邀请。朋友之间的契合使得心意更加深厚,言语之间也充满了真实的情感。
诗人提到相互勉励忠义的节操,共同讨论文学与才华的英华。虽然雕虫小技曾被抛弃,但白凤已经先鸣,象征着新生的到来。诗人感到光明的希望与神秘的恐惧,音韵的美感却难以实现。短歌自我反思,鸿藻的华丽却难以清晰。诗人希望得到滋润的心愿,西河的明亮却难以窃取。
面对厚重的诬陷,诗人认为丧失道德诚实是不可逆转的。他守卫着宫廷的宁静,晨昏的寒烟弥漫。虽然才华不够深厚,但内心的忧虑与抱负依然存在。月下对着云阙,风前听着夜更的声响。即使与昌年共度,欢聚的时刻却难以持久。诗人对漳浦的曲子感到怜惜,沉痛的病痛如同刘桢的遗憾。
韦嗣立(约 737—约 791),字子云,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文学才华出众。他的诗风以清新俊逸著称,尤其擅长五言绝句和律诗。
此诗是在冬日写作,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崔光禄的思念与敬重,同时也反映了自身的经历与感受。写作背景为唐代中期,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诗人通过回忆与朋友的交流,展示了当时文人的情感与理想。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诗人在寒冷的冬日中,回忆与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表现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才华的追求。诗中描绘了一个文人圈子,友人之间互相激励,讨论文学与道义,展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宴会的场景展现得栩栩如生,歌声悦耳动听,门前戟杆闪烁,表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诗中提到的“雕虫曾靡弃,白凤已先鸣”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与对过去的反思,象征着新生的到来与对小技艺的轻视。
同时,诗人在对细节的描绘中,流露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通过月下对云阙的意象,诗人传达出一种孤独与忧虑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整首诗虽以冬日为背景,却充满了温暖的人情味,表现了唐代文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与互助精神,呈现了一幅充满生机与理想的文化画卷。
整首诗体现了唐代文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与互助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与对才华的追求,展示了明理与忠义的理想。
诗中提到的“亭伯”指的是谁?
A. 韦嗣立
B. 崔光禄
C. 贾谊
“雕虫曾靡弃”中的“雕虫”指的是什么?
A. 大技
B. 小技
C. 文学
诗人对友人的感情是怎样的?
A. 轻视
B. 思念与敬重
C. 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