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7:2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7:29:28
题藏公院
作者:耿湋
古院林公住,疏篁近井桃。
俗年人见少,禅地自知高。
药草诚多喻,沧溟在一毫。
仍悲次宗辈,尘事日为劳。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古老的院落,院中住着林公,周围有稀疏的竹林和靠近井边的桃树。平常的年份,来这里的人很少,只有在这个禅意深厚的地方,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高远。药草的繁多可以比喻深远的道理,连大海的深邃也不过在一毫之间。诗人感叹自己仍然悲伤于与宗教同伴的隔阂,每天都要忙于世俗琐事。
耿湋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常透着淡淡的哲理,关注自然和人生的关系,擅长用细腻的笔触描写隐士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诗人隐居之时,反映了他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诗中所描绘的环境和心境,体现了他对禅宗思想的理解。
《题藏公院》是一首典型的禅宗诗作,诗中通过描写古院及其周围环境,传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繁忙的无奈。开篇“古院林公住”,简洁有力地引入了诗的主题,古院象征着宁静、雅致的生活方式,而“林公”则是隐士的典型形象,展现了追求内心平和与智慧的理想。
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通过“疏篁近井桃”的描写,勾画出一个幽静的环境,给读者以宁静之感。“俗年人见少”,反映了诗人对人世喧嚣的逃避,似乎在暗示这种隐逸生活的珍贵。“禅地自知高”,强调了禅宗的境界高远,意味着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智慧与宁静。
后两句则流露出诗人的些许忧伤与无奈,虽然“药草诚多喻”,即智慧与道理颇多,但在“沧溟在一毫”的比喻下,深邃的道理似乎难以触及。最后一句“尘事日为劳”,更是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明诗人尽管身处宁静的环境,但仍无法逃避世俗的困扰,感叹人生的无常与繁杂。
整首诗将自然景致与内心感受结合,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是一首蕴含深意的佳作。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琐事的无奈,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体现了对禅宗哲理的追求与理解。
诗中的“古院”最能代表什么?
A. 喧闹的城市
B. 幽静的居所
C. 繁华的市场
D. 旅行的途径
“俗年人见少”中,“见少”意指?
A. 很少有人来
B. 人们都很忙
C. 见到的事情很少
D. 生活贫乏
“沧溟在一毫”表示什么?
A. 深邃的道理难以理解
B. 大海很小
C. 明亮的未来
D. 生活的广阔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题藏公院》的主题、意象与情感,感受唐代诗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