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40: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40:39
北渡桑干冰欲结,心畏穹庐三尺雪。
南渡桑干风始和,冰开易水应生波。
穹庐雪落我未到,到时坚白如磐陀。
会同出入凡十日,腥膻酸薄不可食。
羊修乳粥差便人,风隧沙场不宜客。
相携走马渡桑干,旌旆一返无由还。
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
年年相送桑干上,欲话白沟一惆怅。
北渡桑干时,冰面快要结冻,心中害怕那帐篷上积雪三尺。
南渡桑干时,风开始温和,冰开后易水应该会生波。
穹庐上雪落下,我却尚未到那时,那时的雪坚白如磐石。
我们在这里相聚十天,腥膻和酸味的食物都不能吃。
羊修的乳粥还勉强合适,风吹沙场,不适合客人。
我们相携骑马渡过桑干,旌旗一回头就无法再返回。
胡人送客时不忍离去,长久的和平依赖于中原。
年年在桑干上相送,想要谈起白沟时的惆怅。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是苏轼的弟弟,二人同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辙的诗词以其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而著称,常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对个人情感的细腻刻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北宋时期,期间时局动荡,诗人多次出使契丹,面临与异族的交往与冲突。在这种背景下,诗中表现出对北方自然环境的描绘,以及对家国安宁的渴望和对友谊的珍视。
《渡桑干》是一首描写北渡及南渡桑干河情景的诗,展现了诗人在出行途中的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交融的景象。首联“北渡桑干冰欲结,心畏穹庐三尺雪”以冰封的河流和厚重的雪描绘出寒冷的环境,传达出诗人对即将面对的严酷天气的担忧。接下来的“南渡桑干风始和,冰开易水应生波”则转折为温暖的春风,带来了生机与希望。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表达了与胡人交往的情感与困境。他在描述饮食的艰苦和环境的恶劣时,展现出对于人情冷暖、友谊的珍惜,并在“相携走马渡桑干,旌旆一返无由还”中体现了对归属与离别的无奈与惆怅。这种情感在“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中得到升华,诗人与异族的关系,既有敌意又有和解,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北方边疆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体现了诗人对和平共处的渴望,以及对友谊的珍重和对家国的思念。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开,表达了对和平、友谊的渴望,以及对离别的惆怅与思考。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反映出对家国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背景的深刻理解。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构成了一个充满感情的画面,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人情的珍惜。
诗词测试:
诗中“北渡桑干冰欲结”表达了什么情感?
“羊修乳粥差便人”中的“乳粥”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胡人”主要指哪个民族?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在相似主题下的不同表达,展示了各自的个性和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