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8:45: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8:45:50
架亭元用木,一夕化为竹。
醉眼碧成朱,若个是苍玉。
这座亭子本是用木材建造的,结果一夜之间变成了竹子。醉眼看去,青色竟变成了红色,这究竟是哪个是青玉呢?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醉眼碧成朱”可以联想到李白等诗人对酒的描写,表达了在醉酒状态下对自然景物的不同感受。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注重写实,常以生活中的点滴为题材,反映出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观察。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复兴交替之际。诗人可能在闲暇时光中游览园林,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变化与自身心境的交融,由此而作。
杨万里的《寄题万元享舍人园享七景·也贤》是一首富有想象力的诗作,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观察视角与情感体验。首句“架亭元用木”开篇即点出亭子的本来面貌,接着“一夕化为竹”则传达出一种不可思议的变化,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这里,诗人可能借用“木”与“竹”的对比,暗示着事物的变化无常。
“醉眼碧成朱”是诗中极富画面感的句子,展示了诗人在醉意中看到的奇妙景象。醉酒后的视角往往模糊而又富有诗意,青色的亭子在此时转化为红色,似乎暗示着情感的升华与感知的深化。最后“若个是苍玉”则进一步引导读者思考什么是真实的美,似乎在质疑看待事物的主观性。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蕴含着哲理,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以及对自身情感的流露。通过简短的句子,杨万里成功塑造了一个充满变化与幻觉的园中景色,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诗歌探讨了自然界的变化及其对人感知的影响,反映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与思考,同时传达出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和热爱。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醉眼碧成朱”中“碧”代表什么颜色?
诗中亭子原本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