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6:53: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6:53:59
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作春归桃花岩贻许侍御)
作者:李白
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
蓬壶虽冥绝,鸾鹤心悠然。
归来桃花岩,得憩云窗眠。
对岭人共语,饮潭猿相连。
时升翠微上,邈若罗浮巅。
两岑抱东壑,一嶂横西天。
树杂日易隐,崖倾月难圆。
芳草换野色,飞萝摇春烟。
入远构石室,选幽开上田。
独此林下意,杳无区中缘。
永辞霜台客,千载方来旋。
我在云中睡了三十年,悠闲自在还爱好做个仙人。
虽然蓬壶已经遥不可及,但我的心像鸾鹤一样悠然自得。
归来时来到桃花岩,得以在云窗下安然入睡。
与山岭上的人们交谈,饮潭水时猿猴相伴。
时而漫步升至翠微之上,遥望如同在罗浮山顶。
两座山峰环抱东壑,一座山峰横亘在西天。
树木错杂,阳光容易隐蔽,悬崖倾斜,月亮难以圆满。
芳草换上了野外的颜色,飞舞的藤萝摇曳着春天的烟雾。
走进幽静的石室,选取清幽的上田。
独自享受林下的意境,毫无世间的牵挂。
永别了霜台的客人,千年之后才会再回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是李白在隐居生活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以及与友人间的深厚情谊。诗中描绘了桃花岩的美丽景色,展现了李白追求自由与超脱的哲学思想。
李白在这首诗中以丰富的自然意象展现了他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诗的开头以“云卧三十年”引入,开宗明义地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放弃,转而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状态。接着,李白通过描绘桃花岩的美景,表达了他在此地的宁静与自在。诗中的“对岭人共语,饮潭猿相连”,展现了他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也得以体现。
在意象上,李白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如“翠微”、“芳草”、“飞萝”,这些都渗透着春天的朝气与生机,反衬出他内心的宁静与悠闲。诗中“时升翠微上,邈若罗浮巅”一句,既是对山景的描绘,也是对他自我精神境界的升华,暗含着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深意切,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理想。李白在此不仅是抒发个人情感,更是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李白渴望超脱世俗、追求自由与宁静的生活理念,展现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以及对友谊的珍视。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的情怀,反映出诗人高洁的品格与心境。
每个意象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及生活的独特理解。
李白在诗中提到的理想生活是怎样的?
A. 追求权力
B. 追求闲适与超脱
C. 追求财富
诗中的“桃花岩”象征什么?
A. 忧愁
B. 美丽和希望
C. 冷漠
诗中的“云窗”暗示了什么?
A. 繁忙的生活
B. 诗人对宁静的享受
C. 复杂的人际关系
李白的《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与王维的《鹿柴》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李白更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超脱,而王维则体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和谐。通过对比,可以更深入理解两位诗人在表达自然与人生哲学上的不同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