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9:33:03
舟行千里不至楚,忽闻竹枝皆楚语。
楚言啁哳安可分,江中明月多风露。
扁舟日落驻平沙,茅屋竹篱三四家。
连春并汲各无语,齐唱竹枝如有嗟。
可怜楚人足悲诉,岁乐年丰尔何苦。
钓鱼长江江水深,耕田种麦畏狼虎。
俚人风俗非中原,处子不嫁如等闲。
双鬓垂顶发已白,负水采薪长苦艰。
上山采薪多荆棘,负水入溪波浪黑。
天寒斫木手如龟,水重还家足无力。
山深瘴暖霜露乾,夜长无衣犹苦寒。
平生有似麋与鹿,一旦白发已百年。
江上乘舟何处客,列肆喧哗占平碛。
远来忽去不记州,罢市归船不相识。
去家千里未能归,忽听长歌皆惨栖。
空船独宿无与语,月满长江归路迷。
路迷乡思渺何极,长怨歌声苦凄急。
不知歌者乐与悲,远客乍闻皆掩泣。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9:33:03
《竹枝歌》 作者:苏辙
舟行千里不至楚,
忽闻竹枝皆楚语。
楚言啁哳安可分,
江中明月多风露。
扁舟日落驻平沙,
茅屋竹篱三四家。
连春并汲各无语,
齐唱竹枝如有嗟。
可怜楚人足悲诉,
岁乐年丰尔何苦。
钓鱼长江江水深,
耕田种麦畏狼虎。
俚人风俗非中原,
处子不嫁如等闲。
双鬓垂顶发已白,
负水采薪长苦艰。
上山采薪多荆棘,
负水入溪波浪黑。
天寒斫木手如龟,
水重还家足无力。
山深瘴暖霜露乾,
夜长无衣犹苦寒。
平生有似麋与鹿,一旦白发已百年。
江上乘舟何处客,
列肆喧哗占平碛。
远来忽去不记州,
罢市归船不相识。
去家千里未能归,
忽听长歌皆惨栖。
空船独宿无与语,
月满长江归路迷。
路迷乡思渺何极,
长怨歌声苦凄急。
不知歌者乐与悲,
远客乍闻皆掩泣。
这首诗描写了舟行于长江的旅客,途经楚地,听见竹枝歌声,感受到楚人的悲苦与生活艰辛。诗人通过描写楚地的风景与人情,表达了对远离家乡的思念和对楚人生活状态的同情。舟行千里却未能抵达楚地,耳畔却回响着楚人的歌声,歌声中夹杂着无奈和哀伤。诗人反思了楚人的生活,既有丰年却又充满艰辛,表达了对命运的思考与无奈。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涧翁,北宋著名词人、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是苏洵的儿子,苏轼的弟弟,与兄长共同被誉为“苏门四学士”。苏辙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心和对普通百姓的同情。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民生困苦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楚地风光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与无奈。
苏辙的《竹枝歌》以轻快的竹枝歌声引入,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但随着诗句的深入,读者却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忧伤与无奈。诗人以舟行千里为引,虽未抵达楚地,耳边却响起了楚人的歌声,这种情感的对比使得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愈加显著。特别是“可怜楚人足悲诉,岁乐年丰尔何苦”一联,表现了诗人对楚人生活的深切同情与思考,尽管丰收的岁月,却依然充满了苦楚。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深刻揭示了人们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农民的艰辛和乡土文化的独特性,体现了诗人对社会民生的关怀。诗中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使得《竹枝歌》不仅是一首描写风景的诗,更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楚人命运的同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探讨了人们在生活中的苦与乐,揭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深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楚语”指的是什么?
诗人通过“舟行千里”的描写想表达什么?
诗中“可怜楚人足悲诉”这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