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59: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59:48
渔阳千里道,近如中门限。
中门踰有时,渔阳长在眼。
生在绿罗下,不识渔阳道。
良人自戍来,夜夜梦中到。
渔阳的路途千里,近得就像中门的界限。
中门的时间已经过去,渔阳的景象却长在我的眼前。
我生在这绿罗纱下,根本不知道渔阳的路。
我的丈夫在戍楼值守,夜夜在梦中回到我身边。
此诗并未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渔阳”作为古地名,常被用来象征远离家乡的孤独与思念。诗中表现的思妇情怀与古代诗词中的常见主题相呼应,展现了对远方爱人的思念。
作者介绍: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情感真挚的作品闻名于世。他的诗风多为哀怨、悲愁,尤其擅长表现妇女的思念与离愁。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社会战乱频繁,士兵常常被派往边疆,留下妻子独守空房。此情景在当时普遍存在,因此诗中表现的思念与不安,具有广泛的共鸣。
《征妇怨 其二》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思妇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诗的开头“渔阳千里道,近如中门限”将远与近的概念对比,突出身处家中却感到路途遥远的孤独感。接下来的“中门踰有时,渔阳长在眼”,则更是将思念的时间与空间交织在一起,展现出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渴望和无奈。接下来的两句“生在绿罗下,不识渔阳道”,不仅表达了女子对外界的无知与隔绝,也暗示了她的柔弱与无助。而最后一句“良人自戍来,夜夜梦中到”,则是将思念的情感推向高潮,梦中的相聚虽美好,却无法弥补现实的孤寂。整个诗作充满了对离别的无奈与悲切,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痛楚与人性的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思妇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与无奈,反映了战乱时代人们的情感困境与对团圆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的“渔阳”指的是哪个地方?
“中门踰有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良人自戍来”中的“戍”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