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8:06: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06:48
池上对月五首 其四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方士诳三郎,蟾宫事渺茫。
至尊宜夕月,安敢问霓裳。
这首诗表达了对月亮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方士(道士)欺骗了年轻人,关于月宫的事情似乎是个遥远而不切实际的幻想。至于至尊的美丽,何必在月下询问那华丽的霓裳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友直,号赤城,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风格刚健,常以豪放的气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其作品多反映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达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对道教和迷信的批判反映了对现实的思考。作者通过描绘月亮和幻想,表达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刘克庄的《池上对月五首 其四》是一首富有哲理性的诗作。通过对道士和月亮的描写,诗人试图揭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诗的开头“方士诳三郎”直指那些以道教文化为幌子,骗取年轻人信任的伪道士,反映出诗人对社会中迷信现象的批判,同时也暗示了对年轻人无知的惋惜。
接下来的“蟾宫事渺茫”则把视野转向月亮,象征着不可实现的梦想。这种梦幻般的意象不仅增加了诗的神秘感,同时也增添了几分淡淡的忧伤。最后两句“至尊宜夕月,安敢问霓裳”以问句的形式点明了主旨,虽然美丽的霓裳代表着一种理想的生活,但在现实面前,这种美好又是何等的遥不可及。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又无奈于现实的无情。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也有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月亮和道士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同时警示读者不要陷入虚幻的幻想之中,强调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方士”在诗中指的是谁?
A. 年轻人
B. 道士
C. 皇帝
诗中“蟾宫”象征什么?
A. 美丽的衣裳
B. 月亮
C. 迷信
最后一句“安敢问霓裳”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自信
B. 无奈与渴望
C. 满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