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和应之出城

《和应之出城》

时间: 2025-05-02 13:23:09

诗句

路穿槐柳遶山斜,长夏村墟对物华。

青玉一寻披箨竹,绛缯千片剪榴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23:09

原文展示:

和应之出城 张耒 〔宋代〕

路穿槐柳遶山斜,长夏村墟对物华。 青玉一寻披箨竹,绛缯千片剪榴花。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小路穿过槐树和柳树环绕的山坡斜斜地延伸,漫长的夏日里,村庄面对着自然的美景。一根根青玉般的竹子披着新笋的皮,成千上万片绛红色的布料剪裁成石榴花的样子。

注释: 字词注释:

  • 遶:同“绕”,环绕。
  • 物华:自然景物的美好。
  • 箨竹:刚长出的竹笋。
  • 绛缯:深红色的丝绸。

典故解析:

  • 无明显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字文潜,号柯山,北宋诗人,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多写田园风光和日常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诗是张耒与友人应之出游时所作,描绘了夏日山村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闲适的心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夏日山村的宁静与美丽。首句通过“槐柳遶山斜”勾勒出一幅山间小路的画面,自然而不失生动。次句“长夏村墟对物华”则进一步以“物华”二字概括了周围自然景色的美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后两句通过对“青玉一寻披箨竹”和“绛缯千片剪榴花”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竹笋的清新和石榴花的艳丽,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路穿槐柳遶山斜”:描绘了一条穿过槐树和柳树环绕的山坡的小路,斜斜地延伸,营造出一种幽静的山村氛围。
  • 次句“长夏村墟对物华”:表达了在漫长的夏日里,村庄面对着自然的美景,物华指自然景物的美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第三句“青玉一寻披箨竹”:用“青玉”比喻新笋,形象地描绘了竹笋的清新和生机。
  • 末句“绛缯千片剪榴花”:以“绛缯”比喻石榴花,形象地描绘了石榴花的艳丽和繁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玉一寻披箨竹”和“绛缯千片剪榴花”中的“青玉”和“绛缯”,分别比喻竹笋和石榴花,增强了形象的表现力。
  • 对仗:诗中“青玉一寻”与“绛缯千片”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夏日山村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槐柳:代表山村的自然环境,营造出幽静的氛围。
  • 青玉:比喻新笋,形象地描绘了竹笋的清新和生机。
  • 绛缯:比喻石榴花,形象地描绘了石榴花的艳丽和繁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青玉一寻披箨竹”中的“青玉”比喻的是什么? A. 竹子 B. 竹笋 C. 石榴花
  2. 诗中“绛缯千片剪榴花”中的“绛缯”比喻的是什么? A. 竹子 B. 竹笋 C. 石榴花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B. 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C. 对战争的厌恶

答案: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王维《山居秋暝》:以山水为背景,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耒的《和应之出城》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张诗更注重色彩的描绘,而王诗则更注重意境的营造。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耒的诗歌创作。

相关查询

送乡僧德璘监寺缘化结夏归天童山二首 走笔和张功父玉照堂十绝 寄题刘巨卿家六咏·诣斋 未到丹徒二十里间,见石翁石婆 刘平甫挽诗二首 其一 望横山塔 题赵昌父山居八咏·苔竹轩 题谢昌国桂山堂 简陆务观史君编修二首 问涂有日戏题郡圃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明扬仄陋 兼合 稀世之珍 包含毕的成语 析疑匡谬 桑榆之景 鸟字旁的字 年律 软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十字旁的字 穴宝盖的字 静修 朦朦忪忪 包含响的成语 玉字旁的字 轩鉴 而字旁的字 青白眼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