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1:48: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1:48:21
作者:刘基 〔元代〕
昃景无还晖,霜露凄巳繁。
松柏坐椔翳,桃李更何言。
旦夕悲风起,黄沙蔽平原。
万物尽凋落,芳华谁独存。
我愿化为鹤,不愿化为猿。
鹤鸣声闻天,猿鸣烟雨昏。
空林夜寥寂,踯躅伤精魂。
夕阳的光景再也不会回头,霜露已经增多,凄凉的气氛愈发浓厚。
松柏静坐在阴影之中,桃李又能说什么呢?
早晚悲风兴起,黄沙遮蔽了原野。
万物都已凋落,青春的芳华又有谁能够独自存留?
我愿意化作白鹤,而不愿化为猿。
鹤的鸣声传遍天空,猿的叫声却在烟雨朦胧中显得昏沉。
空旷的树林夜晚显得寂静,徘徊的我痛苦地伤害着我的灵魂。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景升,元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以《百年歌谣》闻名,作品内容多涉及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风格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学造诣。
创作背景: 《旅兴 其十四》创作于元代末年,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对人生无常与理想追求的思考。
《旅兴 其十四》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首句“昃景无还晖”,开篇就透出一种无奈与惋惜,夕阳的余晖逝去,象征着光阴的流逝与青春的消逝。接下来的“霜露凄巳繁”,更是渲染了秋冬的萧瑟,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松柏坐椔翳,桃李更何言”,通过松柏与桃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坚韧与脆弱的思考。松柏象征长青生命,而桃李则代表青春的短暂,诗人似乎在感叹自然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之后的“旦夕悲风起,黄沙蔽平原”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悲凉感,黄沙象征着无尽的荒凉与失落。
“万物尽凋落,芳华谁独存”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诗人直面生命的凋零,反思青春的短暂。在选择化身之物时,诗人选择“鹤”而非“猿”,显示出对高洁与自由的向往,鹤鸣的悠扬更是与猿鸣的沉闷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最后的“空林夜寥寂,踯躅伤精魂”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迷惘,徘徊在空旷的林中,似乎在寻找失去的自我。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优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刘基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人生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生命的短暂与理想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高洁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体现出一种深沉的孤独感与哲学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昃景无还晖”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人愿意化为哪种动物?
“万物尽凋落,芳华谁独存”中的“芳华”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探讨两位诗人在面对孤独与思乡时所表达的情感。
通过以上分析与学习,读者可更深入地理解《旅兴 其十四》的情感与意境,体会诗人在岁月流逝中的孤独感与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