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57: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57:28
春夕閒咏
作者: 林逋 〔宋代〕
屐齿遍庭深,时为拥鼻吟。
微风引竹籁,斜月转花阴。
静赏应难极,孤怀自不禁。
苍然小池上,烟露达青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傍晚的闲适情景。诗人描述了庭院中木屐的痕迹,偶尔在此吟唱。春风吹拂着竹林,斜月照在花影上。静静欣赏这一切,似乎无尽的美好涌上心头,孤独的情怀也难以自已。在小池的上方,烟雾和露珠弥漫在青翠的山峦之中。
此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其中的意象如“斜月”“竹籁”等,常见于古人描写自然的诗句中,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悟。
林逋(967年-1028年),字景熙,号清隐,晚号梅溪居士,北宋诗人。林逋一生隐居于杭州,致力于诗歌创作,以吟咏自然、表达孤独情怀而著称,作品多描绘山水、花鸟、抒发内心感受,风格清新脱俗。
《春夕閒咏》写于春天的傍晚,诗人独自一人,静心享受春日的美好,流露出闲适与孤独的心情,反映了当时士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个人情感的追求。
《春夕閒咏》以其清新自然的意象和深邃的抒情而著称。全诗通过描绘春天傍晚的庭院,展现了诗人独处时的悠闲与沉思。首句“屐齿遍庭深”以细腻的观察道出春日庭院的宁静与生机,接着用“时为拥鼻吟”表达了吟唱的乐趣,仿佛是与自然对话。微风引动竹林的声音,斜月在花影中摇曳,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诗中的“静赏应难极”传达出诗人对美好景象的沉醉,然而“孤怀自不禁”又揭示了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两句“苍然小池上,烟露达青岑”以自然景象收尾,展现了一个清幽的空间,似乎在强调自然的美好与内心的孤寂之间的矛盾。
整首诗在宁静中蕴含深情,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孤独的思考,体现了林逋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哲理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春天傍晚,独自在庭院中享受自然美景的闲适心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孤独的自省与感慨,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个体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
诗中提到的“屐齿”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木屐的鞋印
C. 一种植物
D. 一种动物
“微风引竹籁”中的“竹籁”指的是?
A. 竹子的影子
B. 竹林中的声音
C. 竹子的颜色
D. 竹子的花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快乐
B. 悲伤
C. 闲适与孤独
D. 愤怒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春夕閒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