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42: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42:13
赠琮公
作者:韦应物
山僧一相访,
吏案正盈前。
出处似殊致,
喧静两皆禅。
暮春华池宴,
清夜高斋眠。
此道本无得,
宁复有忘筌。
一位山中的和尚前来拜访我,
正好看到官吏的案头堆满了文件。
来访的目的似乎各有不同,
但喧闹与宁静都可以是禅的境界。
在暮春的华池上有宴会,
在清静的夜晚我在高处的书斋中入睡。
这个道理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得之物,
何必再去忘记那捕捉的网具呢?
作者介绍:韦应物(737年-792年),字子云,号浩然,唐代著名诗人,曾任官职,后归隐,作品多表现超然洒脱、清新自然的风格。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韦应物隐居的晚年,表达了对生活的省思和对禅道的理解,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赠琮公》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诗,韦应物通过对山僧与官吏生活的对比,描绘了喧闹与宁静之间的禅意。在诗的开头,山僧的到来和吏案上的繁忙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世俗与超然的冲突。诗中提到的“出处似殊致”,揭示了人们的生活目的各不相同,但无论是喧闹还是宁静,皆可成为修行的途径。
“暮春华池宴,清夜高斋眠”则展示了诗人享受生活的宁静一面,尽管宴会热闹,但在清夜的书斋中,诗人找到了真正的安宁。最后几句“此道本无得,宁复有忘筌”揭示了诗人对禅道的深刻理解,强调修行本无所求,真正的自由在于忘却一切的执着。
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韦应物对于人生和修行的独到见解,是一首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对不同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示了诗人的思想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然,不被世俗的繁忙所困扰,强调对禅道的理解和生活的哲理。
诗词测试:
诗中“山僧一相访”中的“山僧”指的是?
“此道本无得”强调了什么?
诗中提到的“华池”象征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韦应物的《赠琮公》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与清静的向往,但韦应物更侧重于内心的哲理,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象展现宁静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