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16: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16:25
白居易的《初下汉江舟中作,寄两省给舍》原文如下:
秋水淅红粒,朝烟烹白鳞。
一食饱至夜,一卧安达晨。
晨无朝谒劳,夜无直宿勤。
不知两掖客,何似扁舟人。
尚想到郡日,且称守土臣。
犹须副忧寄,恤隐安疲民。
期年庶报政,三年当退身。
终使沧浪水,濯吾缨上尘。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汉江上舟行的情景,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政务的思考。诗中描写了秋水如绮,晨烟缭绕,生活简单而安宁。诗人反思自己在官场的辛劳与责任,表达了对百姓的关心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沧浪水”源于《诗经》中提到的水,象征着清澈与纯净。诗人在此处寓意希望能通过清洗去除身上的尘埃,实现内心的净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著称。他的诗歌广泛涉及人生、自然、社会等多个方面,尤其擅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
此诗作于白居易下汉江途中,正值秋季,诗人感受到自然的变化与自己内心的思考。他向两省的同僚寄去此诗,表达自己的经历与思考,体现出对政治责任的深切理解和对百姓生活的关心。
《初下汉江舟中作,寄两省给舍》是一首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相结合的诗作。诗人在舟中,面对浩瀚的江水与宁静的晨雾,他的心境似乎也随着自然的变化而波动。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秋水的清澈与晨烟的缥缈,生动而富有画面感,透出一种宁静的美感。
随着诗歌的发展,白居易逐渐转向对自己身为官员的深思。他用“一食饱至夜,一卧安达晨”描绘了简单的生活,表达了他对官场繁杂事务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此时的他,似乎在质疑自己作为官员的意义,尤其是对百姓的责任感与关怀。
最后,诗人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回报社会,表达了他对政务的沉重感受与对未来的期许。全诗不仅展现了自然风光的美,也传达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对政治责任的思考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传达了他关心百姓与社会的深厚情感。
诗中“秋水”指的是:
诗人对官场的态度是:
“沧浪水”在诗中象征:
与白居易的作品相比,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亲人和社会的思念之情,但更多地着眼于生活的艰辛与国家的忧虑,显示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社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