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09:55
翻香令
作者: 奕绘 〔清代〕
原文展示:
东风细雨暮寒生,涿州茅店对长檠。
壁间挂,谁氏篆,惜秦碑摹好不留名。
绎山枣木尚堪称,泰山石刻更精能。
三千载,百四字,问何时更见会稽铭。
白话文翻译:
东风细雨中,傍晚的寒意渐渐浓厚,涿州的茅店前,长檠的背影显得格外悠长。
墙壁上挂着的字画,究竟出自哪位大师之手?可惜秦碑的摹写却没有留下名字。
绎山的枣木雕刻尚且可以称道,泰山的石刻更是技艺精湛。
三千年过去了,那百四个字,何时才能再见到会稽的铭文呢?
注释:
- 东风:春天的风,指代温暖的气候。
- 细雨:小雨,温和的雨滴。
- 涿州: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 茅店:用茅草搭建的小店,指代乡间旅店。
- 长檠:长长的檠篷,指代店外的遮阳篷或雨篷。
- 篆:古文字,篆书。
- 惜秦碑:指秦朝的碑刻,因其历史悠久而珍惜。
- 绎山:指绎山的枣木,象征工艺。
- 会稽铭:会稽是地名,铭文是古人刻在石碑上的文字。
典故解析:
- 秦碑:指的是秦朝时期的石碑,其文字常被后人摹写。
- 会稽铭:指的是东晋时期的铭文,与历史和文化传承息息相关。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奕绘,清代诗人,作品多以山水、历史、书法为题材,风格典雅,注重古典文化的继承。
-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清代,正值古典文化复兴时期,诗人通过对碑刻、铭文的描写,表现对古代文化传承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翻香令》通过描绘细雨中的涿州,勾勒出一幅朦胧的乡村画面。诗的开头,东风细雨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而“暮寒生”则引出了寒意的回归,表现出一种时间的流转与自然的变迁。第二句提到的“茅店对长檠”,让人感受到一种朴素而宁静的氛围,似乎让人身临其境,体味到一种淡淡的乡愁。
接下来的几句诗则在空间与时间的交汇中,提到古代的书法与雕刻艺术,表现出诗人对这些文化遗产的珍视与怀念。“惜秦碑摹好不留名”一句,流露出对无名氏的惋惜,反映出对历史与文化传承的思考。最后,诗人以“三千载,百四字”的感叹,表达出对历史长河中文化遗存的渴望与期待,期盼能够再次见到会稽铭文的希望。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层次感,通过自然景象与文化遗迹的交织,形成了历史感与现实感的对比,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传统的热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东风细雨暮寒生:描写春天的细雨与傍晚的寒意,营造出一种清新却又略显寒冷的氛围。
- 涿州茅店对长檠:具体地点与背景的交代,细腻的描绘出乡村的情景。
- 壁间挂,谁氏篆:引入对艺术作品的思考,表现出对无名艺术家的敬意。
- 惜秦碑摹好不留名:惋惜历史的无名者,突显出文化传承的艰难与珍贵。
- 绎山枣木尚堪称:称赞地方工艺,展示对地方文化的自豪感。
- 泰山石刻更精能:比较之下,泰山的石刻更加精妙,体现出对技艺的追求。
- 三千载,百四字:感慨历史的悠久与铭文的珍贵。
- 问何时更见会稽铭:展现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渴望与期待。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东风细雨”与“暮寒生”,形成对称的美感。
- 比喻:用自然景象与文化遗存相互映衬,增强情感的表达。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古代文化的追思与珍视,表达了对历史遗存的敬仰与对未来文化传承的期盼。
意象分析:
- 东风:象征春天与生机。
- 细雨:代表温柔与细腻的情感。
- 秦碑:象征古代文化的珍贵与历史的厚重。
- 会稽铭:象征文化传承的希望与追寻。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哪个地方的茅店?
- 诗人对无名的艺术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诗中提到的古代铭文是哪个?
答案:
- B. 涿州
- B. 惋惜
- B. 会稽铭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经典作品,描绘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 《登高》:杜甫的名作,表达对历史与人事的感慨。
-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翻香令》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而后者则聚焦于历史文化的传承。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选》:收录多位清代诗人的作品。
- 《古代书法与文化》:探讨古代书法艺术及其文化背景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