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首阳

《首阳》

时间: 2025-05-06 01:57:25

诗句

逊国同来访圣谟,适观争国誓师徒。

耻生汤武干戈日,宁死唐虞揖让区。

大义充身安是饿,清魂有所未应无。

始终天地亡前后,名骨虽双此行孤。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1:57:25

原文展示:

首阳 逊国同来访圣谟,适观争国誓师徒。 耻生汤武干戈日,宁死唐虞揖让区。 大义充身安是饿,清魂有所未应无。 始终天地亡前后,名骨虽双此行孤。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与逊国一同来访求圣人的谋略,恰好目睹了争夺国家的誓师场面。 以生活在汤武时代的战争日子为耻,宁愿死在唐虞时代的和平礼让之地。 大义充盈于身,怎会因饥饿而死,清白的灵魂不应无存。 始终如一,超越了天地的界限,虽有双名之骨,此行却孤独。

注释: 字词注释:

  • 逊国:指谦逊的国家或君主。
  • 圣谟:圣人的谋略。
  • 争国:争夺国家政权。
  • 誓师徒:誓师的军队。
  • 汤武:指商汤和周武王,代表战争和政权更迭。
  • 唐虞:指尧舜时代,代表和平与礼让。
  • 大义:重大的道义。
  • 清魂:清白的灵魂。
  • 名骨:有名声的骨肉,指有名望的人。

典故解析:

  • 汤武干戈日:指商汤和周武王通过战争取得政权的历史事件。
  • 唐虞揖让区:指尧舜时代,通过禅让方式传承政权,象征和平与礼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石延年,宋代诗人,其诗作多表现忠诚、节操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此诗可能反映了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作者对当时政治局势不满,向往古代理想政治的时代背景下。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汤武时代的战争与唐虞时代的和平,表达了作者对和平与礼让的向往。诗中“大义充身安是饿,清魂有所未应无”一句,强调了坚守道义的重要性,即使面临困境也不放弃。最后两句“始终天地亡前后,名骨虽双此行孤”则表达了作者对理想追求的坚定与孤独。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逊国同来访圣谟,适观争国誓师徒。”:表达了作者与谦逊的国家一同寻求圣人的谋略,同时目睹了争夺国家的誓师场面。
  2. “耻生汤武干戈日,宁死唐虞揖让区。”:以生活在汤武时代的战争日子为耻,宁愿死在唐虞时代的和平礼让之地。
  3. “大义充身安是饿,清魂有所未应无。”:强调了坚守道义的重要性,即使面临困境也不放弃。
  4. “始终天地亡前后,名骨虽双此行孤。”:表达了作者对理想追求的坚定与孤独。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汤武与唐虞的对比,突出了和平与礼让的价值。
  • 象征:“大义充身”象征坚守道义,“清魂”象征清白的灵魂。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和平与礼让的向往,以及对坚守道义的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汤武干戈日:象征战争与动荡。
  • 唐虞揖让区:象征和平与礼让。
  • 大义充身:象征坚守道义。
  • 清魂:象征清白的灵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耻生汤武干戈日”中的“汤武”指的是谁? A. 商汤和周武王 B. 尧和舜 C. 禹和启 答案:A

  2. 诗中“宁死唐虞揖让区”中的“唐虞”象征什么? A. 战争 B. 和平与礼让 C. 贫困 答案:B

  3. 诗中“大义充身安是饿”表达了什么? A. 对饥饿的恐惧 B. 对道义的坚守 C. 对死亡的接受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乱的忧虑。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宁静的田园生活,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但石延年的诗更强调道义的坚守。
  •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对比,两者都描绘了宁静的生活,但石延年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石延年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石延年的诗作。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满江红(寿小叔母) 和单君范古意六首·{左虚业换鱼右攵} 连山王开诗试子午花四首 次韵弟观田蚕即事 良月二十一日郡庠置酒炉亭劳余出山且取子美 送张子乔 挽王开叔 春日偶成二首 次云岫惠茶 二月九日偶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无拘无碍 鳥字旁的字 表开头的成语 跼高蹐厚 破甑生尘 包含瓜的成语 修真炼性 車字旁的字 同字框的字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 辰旆 救火追亡 翘想 度日 匕字旁的字 空疏 瓦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