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9:04: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9:04:10
《踏莎行三首 其三》
玉镜台前,绛罗窗下。修蛾彩笔曾亲画。下阶双笑握纤纤,步摇替整琼钗卸。地认蓝桥,琴疑司马。狂言触拨生嗔也。惊心端坐诵三缄,焚香乞忏无人夜。
在玉镜台前,绛色的罗窗下,修长的蛾眉用彩笔曾亲自绘画。下阶双手相握,笑意盈盈,步摇轻轻整理琼钗。此处仿佛是蓝桥的认知,琴音似乎引起司马的怀疑。狂妄的言语触动了心中的愤怒,惊慌之中静坐诵读三缄,焚香祈求忏悔的无人的夜晚。
王时翔,清代诗人,以精致的词风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文化繁荣之时,诗人通过描写个人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好与悔恨的普遍关注。
《踏莎行三首 其三》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与丰富意象的词作,诗人通过描绘环境与人物的细节,展现了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开头的“玉镜台前,绛罗窗下”设定了一个典雅而私密的空间,暗示着一种内心的自省与对美的追求。接下来,诗人通过“修蛾彩笔曾亲画”的描写,展示了女性的柔美与才情,为整首词增添了生动的色彩。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由下阶双握纤纤的情景,转向步摇琼钗的细节,体现了男女之间的暧昧与亲密。然而,随之而来的“狂言触拨生嗔也”则反映了内心的冲突,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不安情绪的困扰。最后,通过“惊心端坐诵三缄,焚香乞忏无人夜”这一句,诗人展现了对内心平静的追求与对过往的忏悔,令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孤独与反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对比,展现了内心的挣扎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表现出一种对人生与爱情的深刻思考。
诗中提到的“玉镜台前”象征什么?
“狂言触拨生嗔也”中的“嗔”指的是什么情感?
诗人最后焚香乞忏悔的意图是什么?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王时翔的《踏莎行三首 其三》在情感的表达上更为复杂,前者倾向于柔美的思念,而后者则融合了内心的挣扎与对美好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