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2:00: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2:00:08
伯氏文章岂敢知,岐梁偶有往还诗。
自怜兄力能兼弟,谁肯埙终不听篪。
西虢春游池百顷,南溪秋入竹千枝。
恨君曾是关中吏,属和追陪失此时。
这位伯氏的文章,我怎敢妄加评判呢?岐梁的诗作偶尔有往来。自我感慨,兄弟的才能(可与我相媲美),可是却没有人喜欢吹埙,反而更爱听那曲篪。西虢春天游玩时,池塘宽广如百顷;南溪秋天竹林幽深,枝条千条。可惜你曾是关中官吏,因而和我相聚的机会失去了。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苏轼的弟弟,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以诗、文、词、赋等多方面的才华著称,其作品常展现出清新、自然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辙与姚孝孙的诗歌交流中,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文学环境的感叹,以及对兄弟情谊的珍惜。
苏辙的《次韵姚孝孙判官见还岐梁唱和诗集》是一首充满感慨与怀旧之情的诗。诗中,苏辙以自谦的语气开篇,表达了对伯氏文章的敬重,说明自己不敢妄加评论。接着,他提到“岐梁”的诗作,暗示自己与姚孝孙的文学交流。诗中自怜的情感流露出对兄弟才华的赞叹,同时也包含着对个人艺术追求的无奈。埙与篪这两种乐器的对比,生动地表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反映出诗人对自身艺术追求的思考。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西虢的春游和南溪的秋游,展现了自然的美好与宁静。诗中浓郁的自然意象,与内心的忧伤相互交织,使整首诗充满了情感的层次感。最后,诗人对曾为关中官吏的姚孝孙的惋惜,表达了对失去相聚时光的遗憾。整首诗在平和中透出深深的怀念与感伤,展现了苏辙细腻的情感与丰富的内涵。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文学的尊重、对兄弟才华的感慨与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流露出对失去相聚时光的惋惜,情感深邃而细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两种乐器分别是什么?
A. 笛子与琴
B. 埙与篪
C. 古筝与琵琶
苏辙对谁的文章表示敬佩?
A. 自己
B. 姚孝孙
C. 关中吏
诗中提到的“西虢”和“南溪”分别代表什么季节?
A. 夏天和冬天
B. 春天和秋天
C. 春天和夏天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苏辙与李白的作品,苏辙的作品更注重细腻的情感与自然描写,而李白则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两者在情感表达和艺术追求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文学风貌。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