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14:08: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14:08:20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绝域的阳关大道上,满是胡人的沙尘和边塞的尘土。
三春时节,时常能看到大雁飞过,而远道而来的行人却寥寥无几。
苜蓿随着天马生长,葡萄则追随汉朝的臣子。
这时,外族的敌人自然会感到畏惧,不敢再寻求和亲的机会。
阳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关口,常常出现在边塞诗中,象征着出征和离别。 “胡沙”则暗指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反映了唐代的边境局势。诗中提到的“和亲”政策是古代中国与少数民族之间常用的外交手段,表现出对外政策的复杂性。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湘云,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他的诗作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常表达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兼具音乐性和画面感。
创作背景: 《送刘司直赴安西》创作于王维为友人送行之际,刘司直即将赴安西任职,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边疆局势的忧虑。
王维的《送刘司直赴安西》是一首富有情感与哲理的送别诗,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边疆险恶环境的深刻感受。首句“绝域阳关道”,开篇即设定了诗的背景,阳关作为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既是地理上的界限,也是情感上的分离。随后的“胡沙与塞尘”,描绘出荒凉的边疆环境,反映出边塞生活的艰辛和危险。诗中的“万里少行人”,更是突显了边疆的孤寂与冷清,行人稀少,象征着战争与动荡带来的影响。
进入中间两句,诗人通过“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展现了边疆与中央的关系,用植物与动物的意象,暗示着安西的富饶与汉朝的影响。最后一句“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表达了对外族侵扰的警惕,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同时也承载着一种对和平的渴望。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传达了诗人浓烈的情感和对边疆的深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通过描绘边疆的荒凉与汉朝的影响,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同时对边疆的安危和国家的未来充满忧虑,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诗词测试:
诗中“阳关”指的是:
A. 一个城市
B. 一条河流
C. 一处关口
D. 一座山
“胡沙”主要指:
A. 沙漠中的沙子
B. 胡人带来的沙尘
C. 农田里的沙土
D. 山间的尘土
“三春时有雁”表达了:
A. 冬天的景象
B. 春天的生机
C. 秋天的萧瑟
D. 夏天的炎热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维的《送刘司直赴安西》与高适的《别董大》同为送别诗,但王维更侧重于边疆的环境与情感,而高适则强调个人的离愁与情义。王维的作品更具自然景观的描绘,而高适则更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