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0:22: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0:22:12
桃源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渔船追逐着水流,在春天里爱着这山水,两岸的桃花夹在古老的渡口。坐在那里看着红树,远方的景色不知不觉变得模糊,沿着青溪一路走去,却看不见一个人。山口的曲折处潜行而过,开阔的山景让人一览无余。远远望去,一片云雾缭绕的树木,近处则是散落着花竹的千家万户。樵夫初次传来了汉代的名字,村民们的衣服仍是秦朝的风格。村民们共同居住于武陵源,田园生活仿佛来自世外。月明之夜,松下的房屋静谧,日出时分,云中鸡鸣犬吠声喧闹。惊讶地听闻世俗的客人争着来集市,竞相引导着回家询问城市的情况。光明的街巷中扫落的花瓣纷飞,薄暮时渔夫和樵夫则乘船归去。起初是为了躲避世俗纷扰而逃离人间,后来成仙却再也不愿归去。峡谷中谁会知道我的人世,世外高空的云山难以遥望。我不怀疑这个灵境难以见到,心中尘念未尽仍思念故乡。出洞后无论隔着山水,离家后我终是想要长久游历。自以为经过旧地不会迷失,怎知峰壑如今早已改变。当时只记得进入深山,青溪几度蜿蜒至云林。春天来临,桃花水满溢,不知仙源何处可寻。
作者介绍: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辋川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以山水诗著称,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王维隐居于山水之间的生活,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世纷扰的逃避。诗中描绘的桃花源被视为理想的栖息地,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桃源行》是王维的一首经典之作,通过清新的自然描写,展现了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诗的开头以渔舟和桃花的意象引入,渔舟逐水而行,轻松自如,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对春天生机的热爱。接着,诗人通过对两岸景色的描绘,表现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仿佛进入了一个人间仙境。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对生活在桃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樵客与居人的形象生动而真实。他们的衣着、生活方式都在潜移默化中体现了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诗中提到的“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宁静的夜晚,也描绘了生动的白天,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沉思,虽然他曾因避世而来到桃源,最终却发现这个理想的地方也无法逃避世俗的牵绊。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深刻地反映了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生活的无奈,富有哲理性与思考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一个理想化的桃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纷扰的逃避,反映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桃源行》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桃花”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 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 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 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 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 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 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 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 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 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 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 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 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 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 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 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