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1:53: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1:53:20
残句槐花黄
作者:苏轼 〔宋代〕
槐花黄,举子忙促织鸣,懒妇惊。
槐花已经变黄,读书的学生们忙着听促织在鸣叫,而懒惰的妇人则被惊醒了。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涉及到古代读书人和农村生活的场景,槐花与促织的鸣叫都反映出当时的季节氛围,暗示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清新著称,并常常融入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观察。
创作背景
《残句槐花黄》是苏轼在某个夏季时节的感怀之作,反映了他对社会和人情的观察,尤其是对读书人和普通百姓生活的关心。
《残句槐花黄》通过简单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生动的夏日场景。槐花的黄与学生的忙碌形成鲜明的对比,既体现了读书人对功名的渴望,也反映了普通生活中的宁静与忙碌。诗中“促织鸣”是夏天的常见声音,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律动。而“懒妇惊”则揭示了人们在生活节奏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表现出苏轼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
整首诗简洁而富有生机,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深刻理解。诗中不仅有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有人们的生活状态,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心理状态,值得细细品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活的观察,表现出人们在忙碌与懒惰之间的矛盾,也反映了苏轼的生活哲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槐花的颜色是什么?
“举子”指的是什么人?
诗中“懒妇惊”反映了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轼的《残句槐花黄》与李白的《静夜思》同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与个人情感的抒发。李白通过对月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而苏轼则通过槐花与促织的鸣叫展现了生活的忙碌与宁静,两个诗人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都深刻反映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