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大通河

《大通河》

时间: 2025-05-07 19:42:47

诗句

山断得平路,摇鞭渡大通。

千峰晴入画,一水澹涵空。

狐兔营深窟,鹰鹯识顺风。

惭无绥远略,观猎赋徒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9:42:47

原文展示

诗名:大通河
作者:德龄 〔清代〕

山断得平路,摇鞭渡大通。
千峰晴入画,一水澹涵空。
狐兔营深窟,鹰鹯识顺风。
惭无绥远略,观猎赋徒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大通河的自然景色和诗人对猎人生活的思考。开头描写了山路的平坦,骑马渡过大通河的情景。接着描绘了晴天里千山万峰如画,河水清澈如空。狐狸和兔子在深洞中栖息,鹰和鹯鸟则能识别顺风的方向。最后,诗人感到惭愧,没有像绥远的统治者那样的谋略,只能在狩猎中赋诗,感到无用。

注释

  • 山断得平路:山脉的断裂处形成了平坦的道路。
  • 摇鞭:用鞭子驱赶马匹,表示骑马前行。
  • 千峰晴入画:晴朗的天色下,千山如画般美丽。
  • 一水澹涵空:清澈的河水映衬着空旷的天空。
  • 狐兔营深窟:狐狸和兔子在深洞中栖息,形象地描绘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
  • 鹰鹯识顺风:鹰和鹯鸟能识别顺风的方向,暗示它们的聪明与敏锐。
  • 惭无绥远略:感到惭愧没有如绥远的统治者那样的谋略。
  • 观猎赋徒工:虽然观察狩猎,但写诗却是徒劳的工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德龄(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字子良,号德龄,著有多首诗词,常以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为题材。其作品多描写山水,兼具清新和深邃的风格,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情感和审美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学兴盛时期,诗人通过对大通河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诗歌鉴赏

《大通河》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通河的热爱与对生活的反思。开篇通过“山断得平路,摇鞭渡大通”,展现了诗人骑马行走在平坦道路上的悠然自得,带给读者一种轻松的旅行感。接下来的“千峰晴入画,一水澹涵空”描绘了晴日下的壮丽山川和清澈河流,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以“狐兔营深窟,鹰鹯识顺风”的意象,描绘了动物们在大自然中的生存状态,传达了生态的和谐与生命的顽强。最后两句则略显沉重,诗人自谦于没有统治者那样的高明谋略,感到自己在狩猎与赋诗之间的无奈与惭愧,暗示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在自然描写与情感表达之间取得了平衡,既有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也有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的敏感感知。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断得平路:描绘山脉的断裂,形成了平坦的道路,暗示出行的便利。
  2. 摇鞭渡大通:骑马用鞭子驱赶,渡过大通河,表现出一种轻快的旅行过程。
  3. 千峰晴入画:晴天下的千山如画,表现自然景色的壮丽。
  4. 一水澹涵空:清澈的河水映衬着空旷的天空,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5. 狐兔营深窟:狐狸和兔子在深洞中栖息,反映出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
  6. 鹰鹯识顺风:鹰和鹯鸟能识别顺风,展示它们的智慧与生存能力。
  7. 惭无绥远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缺乏谋略的惭愧。
  8. 观猎赋徒工:尽管观察狩猎,写诗却感到无用,体现了诗人的无奈心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千峰晴入画”,将自然景色比作画作,生动形象。
  • 对仗:如“狐兔营深窟,鹰鹯识顺风”,前后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自然景色与动物形象的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生态的和谐。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大通河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对人生态度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稳重与高耸,传达着大自然的伟大。
  • :象征着流动与变化,体现生命的生生不息。
  • 狐兔:代表自然中的生灵,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顽强。
  • 鹰鹯:象征着智慧与自由,表现生物在自然中的生存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动物有哪些?

    • A. 狐狸和兔子
    • B. 老虎和狮子
    • C. 鱼和鸟
    • D. 猪和羊
  2. 诗中的“千峰晴入画”表达了什么意象?

    • A. 自然的美丽
    • B. 人的悲伤
    • C. 战争的残酷
    • D. 生活的艰难
  3. 诗人为什么感到惭愧?

    • A. 没有创造出名作
    • B. 没有像绥远统治者那样的谋略
    • C. 没有找到好工作
    • D. 没有朋友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早发白帝城》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描绘自然,但更多体现个人情感与思乡之情。
  • 杜甫《登高》:同样有对自然的描写,但更多关注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德龄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自然与人生:古诗词中的生态思考》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水龙吟 水龙吟 水龙吟 木兰花慢 歌者樊娃索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八字旁的字 花藜胡哨 倦翼知还 暗中作乐 青黄不交 相对原子质量 趦趄却顾 迈古超今 贝字旁的字 歺字旁的字 耳字旁的字 陡峻 乳井 七级浮图 立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