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34:47
原文展示:
云白岩青好避秦,
鬓眉翻作汉功臣。
何因多事商山老,不及桃源洞里人。
白话文翻译:
在云雾缭绕的白岩青山之中,真是一个避开秦朝的理想之地;
鬓发和眉毛变得苍老,仿佛成了汉朝的功臣。
为什么商山的老者总是多事呢?
不如桃源洞里的人,过得安闲自在。
注释:
- 云白岩青:形容山色,指云雾缭绕的白色岩石和青色山峦。
- 避秦:隐喻逃避秦朝的动乱或压迫。
- 鬓眉:指人的鬓发和眉毛,常用来形容人的年龄和经历。
- 汉功臣:指汉朝的功臣,寓意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
- 商山:指商山,位于今陕西省,古时被视为隐士的聚集地。
- 桃源:典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描绘的理想社会,象征着隐逸与安宁。
典故解析:
- 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一个与世隔绝、安宁和谐的理想乡,常被用来象征隐逸之地。
- 商山:历史上商山是隐士聚集的地方,象征着追求隐居生活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萨大年(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关注自然和隐逸生活,反映了对社会动荡的厌倦与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动荡和人们生活困境的不满,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提到的商山和桃源,代表着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四皓墓》是一首反映隐逸情怀的诗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历史人物,萨大年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诗的开头以“云白岩青”描绘了一个美丽的自然场景,暗示了逃避现实的可能性。而“鬓眉翻作汉功臣”则表现了经历沧桑的感叹,暗示了历史的沉重和个人的无奈。
通过“何因多事商山老,不及桃源洞里人”,诗人将商山的隐士与桃源的宁静人群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后者安逸生活的向往。全诗结构严谨,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清新脱俗的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云白岩青好避秦:
- 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示了一个理想的避难所,寓意着对逃避现实的渴望。
-
鬓眉翻作汉功臣:
- 形象地反映了岁月对人的侵蚀,暗示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无奈。
-
何因多事商山老:
- 提出疑问,反映对商山老者多事的无奈与不解,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思考。
-
不及桃源洞里人:
- 对比桃源人群的安逸,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突出桃源的宁静与和谐。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云白岩青”“鬓眉翻作”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商山老者与桃源人进行对比,深化了诗的主题。
- 排比:句子结构相似,增强了表达的力量。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比隐士的生活与社会的动乱,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悲哀。诗人希望找到一个可以逃避纷扰的桃花源,体现了对安宁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白岩青:自然的美好,象征理想的避难所。
- 汉功臣:历史的沧桑,象征经历与无奈。
- 商山:隐士的象征,反映对隐逸生活的思考。
- 桃源:理想生活的代名词,象征着安宁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云白岩青”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 A. 战争的景象
- B. 美丽的自然景色
- C. 城市的繁华
- D. 人们的生活
-
诗中与桃源人相比,商山老者被描绘成什么样的形象?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历史的赞美
-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C. 对战争的恐惧
- D. 对城市的怀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述理想生活的经典之作。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隐逸生活的诗,风格与本诗相近。
诗词对比:
- 《四皓墓》与《桃花源记》: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四皓墓》更强调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无奈,而《桃花源记》则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陶渊明与桃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