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58: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58:23
跨马登长路,闻鸡度远关。
水光斜漾月,云影倒薶山。
人迹霜桥外,禽声烟树间。
自惭林下客,清梦未曾还。
骑马走上长路,听到鸡鸣声穿过远方的关口。
水面波光粼粼映着月光,云影倒映在远山上。
人迹只在霜桥之外,鸟鸣声在烟雾缭绕的树间。
我自愧身为林间的客人,清梦尚未归来。
此诗中虽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霜桥”和“烟树”所描绘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与情感寄托,反映了宋代文人对山水自然的向往与思索。
高翥,字子华,号天池,北宋末年诗人,政治家,生于1070年,卒于1120年。他在文学上有着深厚的造诣,尤其擅长山水诗,作品中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晓行》创作于高翥游历途中,诗人骑马出行,晨曦初现,正值清晨时分,诗中描写了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反映出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哲思的探求。
《晓行》是一首描绘清晨行旅的诗,诗人在骑马行走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开头的“跨马登长路,闻鸡度远关”展现了诗人踏上旅途的情景,伴随着晨曦的鸡鸣,给人一种新生的希望与活力。接下来的“水光斜漾月,云影倒薶山”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晨光下水面波光粼粼、云影随之而动的美丽图景,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陶醉。
随着诗意的深入,诗人逐渐意识到自己身处的环境与他人生活的世界之间的距离。“人迹霜桥外,禽声烟树间”描绘出一种孤独的境地,霜桥之上无人来往,只有鸟鸣声在烟雾缭绕的树间回荡,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索。
最后一句“自惭林下客,清梦未曾还”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诗人自感身为旅途中的客人,未能归于故乡的安宁,清梦尚未归来,表达了对归属感的渴望与对人生迷惘的思考。这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深刻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思,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旅途的思索,流露出对归属感的渴望与对清梦的追求,情感真实而深刻。
诗中“跨马登长路”中的“长路”主要指什么?
诗人“自惭林下客”中所表达的情感是?
“水光斜漾月”描绘了哪个时间段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