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海翻

《海翻》

时间: 2025-04-30 19:05:16

诗句

几经人事变,又见海涛翻。

徒起如山浪,何曾洗至冤。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05:16

诗词名称: 海翻

作者: 高骈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几经人事变,又见海涛翻。
徒起如山浪,何曾洗至冤。

白话文翻译:

经历了多少人事的变迁,今天再次看到海浪翻滚。
白白激起如山般的波浪,难道能洗去我心中的冤屈吗?

注释:

  • 人事:人世间的事情,指人生经历、世事更迭。
  • 海涛:海浪,指海面上的波涛声。
  • 徒起:白白激起,不带目的地发生。
  • 洗至冤:洗去冤屈,解除心中的冤屈。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海涛翻”可引申为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生的起伏之间的关系,象征着人心的波动与情感的纠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骈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以五言绝句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慨。高骈的诗风雄浑,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海翻”创作于高骈晚年,时值政治动荡与个人遭遇困境,他通过描绘海浪表达内心的不平与无奈,反映了他对人生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海翻》以海浪为意象,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变迁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几经人事变”点明了经历的丰富与复杂,接着“又见海涛翻”则生动描绘出自然界的波动。海浪象征着人生的起伏,既有浩瀚的美感,又暗含着无奈与无法掌控的情绪。

“徒起如山浪”,诗人用生动的比喻,传达出海浪汹涌澎湃的状态,仿佛是他内心波澜的真实写照。最后一句“何曾洗至冤”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心灵深处冤屈的无奈与无助。整首诗通过海的波涛,映射出人世的无常与情感的复杂,展现了高骈深邃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几经人事变:经历了许多事情的变迁,暗示了岁月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2. 又见海涛翻:再度看到海浪翻滚,表现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受。
  3. 徒起如山浪:波浪如山般激起,强调了海浪的力量与冲击感。
  4. 何曾洗至冤:反问道,难道这些波涛能够洗去心中的冤屈,体现了诗人心中的苦闷。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海浪比作“如山浪”,形象生动。
  • 对仗:前后两句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何曾洗至冤”引发读者思考,增强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变迁的感慨与内心冤屈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人事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唐代诗人的情感深度与哲理思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涛:象征着浩瀚与无常,代表着无法掌控的生活。
  • 山浪:强调波涛的巨大,寓意内心的波澜与挣扎。
  • :象征着心中的苦闷与无法释怀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几经人事变”指的是什么?

    • A. 只经历过几件事情
    • B. 经过了许多事情的变迁
    • C. 只是看到海浪翻滚
  2. “何曾洗至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人生的无奈
    • B. 对海浪的喜爱
    • C. 对人事的漠然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高骈的《海翻》与李白的《庐山谣》均表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与人事的感慨,但高骈更关注内心的冤屈,而李白则倾向于抒发壮志与理想。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高骈与他的诗》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杂曲歌辞。太平乐 谈氏小外孙玉童 和杨同州寒食干坑会后闻杨工部欲到知予与 招萧处士 得钱舍人书问眼疾 足疾 泛春池 新乐府 缭绫 念女工之劳也 府酒五绝。谕妓 苏州李中丞以元日郡斋感怀诗寄微之及予,辄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牒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难舍难分 自必 包含威的成语 靑字旁的字 车字旁的字 片羽吉光 下临无地 防疫 拜恩私室 魚字旁的字 流风遗泽 记问之学 鼻字旁的字 赤祥 窘缩 羊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