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赴西川途经虢县作

《赴西川途经虢县作》

时间: 2025-05-10 04:52:59

诗句

亚夫重过柳营门,路指岷峨隔暮云。

红额少年遮道拜,殷勤认得旧将军。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4:52:59

赴西川途经虢县作

原文展示:

亚夫重过柳营门,
路指岷峨隔暮云。
红额少年遮道拜,
殷勤认得旧将军。

白话文翻译:

亚夫再次经过柳营的门,
道路指向岷山,黄昏的云彩隔着远方。
一个红脸的少年拦住道路行礼,
殷勤地认出了这位曾经的将军。

注释:

  • 亚夫:指的是杨亚夫,唐代名将,以勇猛著称。
  • 柳营门:指的是军营的入口,柳树成行,常用以指代军营。
  • 岷峨:岷山,位于中国四川,是著名的山脉。
  • 红额少年:指的是脸上红润的小伙子,可能是指较年轻的士兵或民众。
  • 旧将军:指诗人自己,曾经的将领。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高骈,唐代诗人,以边塞诗和山水诗闻名,作品多描绘壮丽的自然和边疆的生活。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高骈赴西川途中,经过虢县时的所见所感。诗中表现出对故人的怀念和对年轻士兵的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高骈赴西川的旅途,透过简练的语言,展现出诗人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与感慨。开头两句以“亚夫重过柳营门”引入,立即将读者的视线聚焦在军营的氛围之中,透出一种熟悉与归属感。接着“路指岷峨隔暮云”则展现出诗人面临的自然景观,岷山的高峻与晚霞的渲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得旅途的艰辛与壮丽并存。

后两句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引入了人际关系的温情。“红额少年遮道拜”的画面,展示出年轻士兵对旧将军的尊敬与怀念,生动地表现出将军在士兵心中的地位与影响。整首诗在简短的字句中,蕴藏了深厚的情感,展现出高骈对故土与故人的情感依依,既有对战争岁月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亚夫重过柳营门”:亚夫再次经过军营,暗示他在边疆的驻守经历。
    • “路指岷峨隔暮云”:指向岷山的道路被晚霞的云彩所阻隔,表现出旅途的遥远与艰辛。
    • “红额少年遮道拜”:年轻的士兵拦住道路行礼,体现出对将军的尊重和怀念。
    • “殷勤认得旧将军”:那少年热情地认出这位曾经的将领,反映出对过往的亲切与敬仰。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上下句结构相对称,如“重过柳营门”和“路指岷峨隔暮云”。
    • 意象:柳营、岷山、少年等意象交织,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旅途画面。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故乡的怀念、对往昔的追忆,以及将军与士兵之间的深厚情谊,体现了战争与和平中的人性。

意象分析:

  • 柳营:象征着军营生活和战争的岁月。
  • 岷峨:代表着旅途的艰辛与自然的壮丽。
  • 红额少年:象征着年轻的士兵,对旧将军的尊敬与对未来的希望。

互动学习:

  • 选择题

    1. 诗中的“红额少年”指的是谁? A. 年轻的士兵
      B. 诗人的儿子
      C. 诗人的朋友
      D. 诗人的敌人
      答案:A
  • 填空题

    1. 诗中提到的山脉是____
      答案:岷山
  • 判断题

    1.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赞美。 (对/错)
      答案: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昌龄的《出塞》。
  • 诗词对比:高骈的这首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的交融,但高骈更注重在战争背景下的情感交流,而王之涣则侧重于壮丽景色的描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高骈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离亭燕•送孙鲁三之汝宁 离亭燕 离亭燕 文燕 离亭燕 送蓝谢青 离亭燕 过鹦鹉楼,玉娟出遗挂相示,并商移厝事,感赋 离亭燕 前题改本 离亭燕 独行金陵山水间,赋此凭吊 离亭燕 离亭燕 离亭燕 送王干臣部郎大贞还京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豕字旁的字 慧门 瓜字旁的字 提手旁的字 瓦字旁的字 吩咐 木字旁的字 嫉邪 正直无邪 闷胡卢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请先入瓮 元坛 包含仇的成语 包含帖的成语 骄伐 人心难测,海水难量 葵倾向日 包含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