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1:50: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1:50:50
金门答苏秀才
君还石门日,朱火始改木。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折芳愧遥忆,永路当日勖。
远见故人心,平生以此足。
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
献书入金阙,酌醴奉琼筵。
屡忝白云唱,恭闻黄竹篇。
恩光照拙薄,云汉希腾迁。
铭鼎倘云遂,扁舟方渺然。
我留在金门,君去卧丹壑。
未果三山期,遥欣一丘乐。
玄珠寄象罔,赤水非寥廓。
愿狎东海鸥,共营西山药。
栖岩君寂灭,处世余龙蠖。
良辰不同赏,永日应闲居。
鸟吟檐间树,花落窗下书。
缘溪见绿筱,隔岫窥红蕖。
采薇行笑歌,眷我情何已。
月出石镜间,松鸣风琴里。
得心自虚妙,外物空颓靡。
身世如两忘,从君老烟水。
君还在石门之日,朱火刚刚改变了木头的颜色。
春草似乎有情意,山中仍然蕴含着绿意。
折下一枝花让我羞愧,遥忆往日的勉励。
远远感受到故人的心意,平生的追求就已足够。
大海包容百川,麟阁中多才贤士。
献书进入金阙,酌酒奉上琼筵。
屡次恭听白云的歌唱,恭闻黄竹的篇章。
恩光照耀我这微薄的才华,云汉遥远而希望迁移。
铭刻鼎铭若能如愿,扁舟却依然渺小。
我留在金门,君去卧于丹壑。
未能实现三山的约定,遥远欣赏一丘的快乐。
玄珠寄托于象罔,赤水不再辽阔。
愿与东海的海鸥亲近,共同经营西山的药田。
栖息在岩石上的君已寂灭,世间仍余龙蠖。
良辰美景无法共享,长日应是闲居。
鸟儿在檐间歌唱,花瓣在窗下飘落。
沿溪看到绿竹,隔山窥见红莲。
采薇行走唱着歌,眷恋我情何已。
月亮从石镜间升起,松声在风琴里回响。
得心应手自觉虚妙,外物一切皆空无。
身世如同两忘,从君老烟水。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仙”。李白的诗风豪放洒脱,擅长抒情、咏志,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金门答苏秀才》作于李白与友人苏秀才相会之际。诗中表达了李白对友人的思念与祝福,反映出他对人生、理想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金门答苏秀才》是李白在与友人相聚时所作,诗中融入了李白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人生的哲思。诗的开篇以“君还石门日”引入,设置了一个重逢的场景,营造出温馨而亲切的氛围。接下来,李白通过描绘春草、远山等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往昔的怀念。
“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一句,展现了李白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借用大海的包容性比喻人应当有广阔的胸怀,而“献书入金阙,酌醴奉琼筵”则反映了他对仕途的憧憬与向往。诗人通过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理想的执着,透露出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另外,诗中多次提到的自然意象,诸如“鸟吟檐间树,花落窗下书”,不仅描绘了生动的自然景象,还映射出诗人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最后一句“身世如两忘,从君老烟水”则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对世事的超然态度。
整首诗以情动人,意境深远,展现了李白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人生态度,令人深思。
整首诗以对友人的思念为主线,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对友情的珍视。诗人李白在追求自由与理想的同时,也展现了对世事的淡然,体现了他的人生哲学。
诗中提到的“君还石门日”是指什么?
“巨海纳百川”表达了什么思想?
诗中提到的“良辰不同赏”反映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