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3:59: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3:59:32
念奴娇 咏玫瑰花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陡惊春去,算风光此际,又逢樱笋。
拂晓谢娘帘阁畔,忽逗卖花声韵。
篮底氤氲,担头狼籍,紫艳浓香喷。
佳人竞撚,看来和露尤俊。
最爱别样心情,天然梳掠,偏厌红英衬。
揉得花魂魂尽碎,另作一番安顿。
焙入衾窝,薰归裙缝,细细调红粉。
玉郎不觉,错疑戴向云鬓。
这首诗表达了春天的变化和玫瑰花的美丽。诗人惊觉春天已经过去,眼前的景色依旧迷人,正如樱花和笋芽般生机勃勃。清晨,卖花的声音传来,在帘子外轻轻吟唱。花篮中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担子上堆满了花朵,紫色的花瓣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艳丽。姑娘们竞相采撷花朵,看来花上露水的清新更显得她们的娇美。诗人最喜欢这种别样的心情,自然的梳理着花瓣,却偏偏厌恶那些红色的花朵映衬。结果,花的灵魂被揉得粉碎,另行安置在心中。焙入被窝,香气萦绕裙缝,细细调配着红色的粉末。美丽的少妇不觉间,误以为自己戴上了云鬓。
作者介绍:陈维崧(约1620-1680),字仲明,号秋水,晚号云霞山人,清代诗人,擅长词。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风格婉约细腻。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清初的春天,正值诗人对花卉的热爱和对春天离去的感慨。诗中融入了对美女与花卉的赞美,表现了清代文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这首《念奴娇 咏玫瑰花》以春天的离去为引子,抒发了对玫瑰花的热爱与赞美,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春天的留恋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开头以“陡惊春去”点明了季节的变迁,带有些许惆怅,但随即转入对樱花与竹笋的赞美,显示出春光的依然迷人。诗中不仅描绘了卖花女子的娇美形象,还通过“紫艳浓香喷”等意象,传递出花朵的芬芳和生机,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图景。
诗中“揉得花魂魂尽碎”的意象,展现了花与情的交织,似乎暗示着对美好事物的无奈和不舍。最后,通过对香气的细致描写,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词运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出诗人对春天、花卉以及人与自然之间深厚的情感。
逐句解析:
陡惊春去,算风光此际,又逢樱笋。
诗人突然意识到春天已经过去,但此时的景色依旧美好,像樱花和竹笋一样。
拂晓谢娘帘阁畔,忽逗卖花声韵。
清晨,卖花的女子在帘子外吟唱,声音悦耳动人。
篮底氤氲,担头狼籍,紫艳浓香喷。
花篮中散发着香气,担子上堆满了花朵,紫色花朵的香气扑面而来。
佳人竞撚,看来和露尤俊。
美女们争相采撷花朵,花上的露水使她们显得更加动人。
最爱别样心情,天然梳掠,偏厌红英衬。
诗人钟情于这种独特的心情,厌恶那些艳丽的红花。
揉得花魂魂尽碎,另作一番安顿。
花的灵魂被揉碎,另行安置在心中。
焙入衾窝,薰归裙缝,细细调红粉。
花香被焙入被窝,萦绕在裙边,细心调配着红色的粉末。
玉郎不觉,错疑戴向云鬓。
美丽的少妇不知不觉中,误以为自己戴上了云鬓。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玫瑰花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留恋,同时也流露出对春天离去的感慨,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深厚的情感。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玫瑰在中国文化中常与爱情相连,诗中对玫瑰的描写既是对美的赞美,也是对情感的寄托。
诗词测试:
诗人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陈维崧
D) 苏轼
诗中提到的卖花女子被称为什么?
A) 花娘
B) 谢娘
C) 佳人
D) 红颜
诗中“揉得花魂魂尽碎”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喜悦
C) 愤怒
D) 无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是对《念奴娇 咏玫瑰花》的详细解读与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