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7:36: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7:36:17
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
别来忽三载,离立如人长。
会看根不拔,莫计枝凋伤。
幽色幸秀发,疏柯亦昂藏。
所插小藩篱,本亦有堤防。
终然掁拨损,得吝千叶黄。
敢为故林主,黎庶犹未康。
避贼今始归,春草满空堂。
览物叹衰谢,及兹慰凄凉。
清风为我起,洒面若微霜。
足以送老姿,聊待偃盖张。
我生无根带,配尔亦茫茫。
有情且赋诗,事迹可两忘。
勿矜千载后,惨澹蟠穹苍。
四棵松树刚移植过来时,大约只有三尺高。
自从分别已经三年,树木的生长仿佛像人一样高大。
再看根系没有拔动,别去计较树枝的枯萎。
幽静的颜色幸而显得秀美,稀疏的树枝也依然高昂地藏在天际。
所插的小篱笆,本来也有堤防的作用。
但最终还是会被风雨损坏,怎能不惜千叶的黄落?
敢问作为旧林的主人,百姓的生活仍未好转。
今天才开始避开贼寇,春草已经长满空荡的堂屋。
看着一切感叹衰败,至此心中稍慰凄凉。
清风为我而起,洒在脸上如同微霜。
足以让我老去的身影,聊以待我偃盖的张扬。
我生无根带,与你相配也显得茫然。
有情便赋诗,往事亦可两忘。
不要太过自矜千年以后,悲惨而又苍凉于穹苍之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丰富的历史感和细腻的情感著称,涉及政治、民生、历史等多个方面。
《四松》创作于杜甫流亡生涯期间,反映了他在外漂泊的孤独与对家园的思念。诗中通过松树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及对时局的感慨,体现出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注。
《四松》通过对四棵松树的描写,隐喻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时代的反思。诗的开头,杜甫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新移植的松树,表现出他对自然生命力的赞美,象征着希望与重生。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逐渐转向对现实的深思,三年的分离让他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树木的生长仿佛成为了人类生活的缩影。
“会看根不拔,莫计枝凋伤”一句,透露出诗人对生命的理解:根基稳固比枝叶的繁茂更为重要。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引发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接下来的诗句中,杜甫通过对“避贼”的描述,揭示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反映出百姓生存的艰辛。
整首诗在清风的轻拂中,给人以慰藉,诗人最终选择通过赋诗来表达情感,试图在诗歌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尽管“事迹可两忘”,但对现实的反思与对生命的珍视却是永恒的主题。杜甫以松树为引,结合自身的经历,展示了他深厚的情感和对时代的敏感反应,体现出其独特的诗歌魅力。
整首诗通过对松树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对现实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忧虑。杜甫以自然景物为载体,表达了对家国、民生的深刻关怀,展现出他作为“诗圣”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
《四松》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王维
诗中提到的松树象征什么?
A. 美丽
B. 坚韧与长寿
C. 朽木
“清风为我起,洒面若微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悲伤
B. 安慰与清凉
C. 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