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补陀岩颂

《补陀岩颂》

时间: 2025-05-10 04:46:45

诗句

修罗身量等须弥,入藕丝孔逃追北。

补陀岩下不战人,八万魔军皆解甲。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4:46:45

原文展示:

修罗身量等须弥,
入藕丝孔逃追北。
补陀岩下不战人,
八万魔军皆解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修罗的身形如须弥山般巨大,进入藕丝的孔洞中逃避追击。补陀岩下没有人愿意战斗,八万魔军也纷纷解甲而退。

注释:

字词注释:

  • 修罗: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祇,常被视为战斗和争斗的象征。
  • 须弥:指印度神话中的须弥山,象征着高大和巍峨。
  • 藕丝孔:比喻用来逃避追击的隐秘通道。
  • 补陀岩:佛教中传说的圣地,象征着宁静和解脱。
  • 魔军:指邪恶的力量或敌对的势力。
  • 解甲:比喻停止战斗,放下武器。

典故解析:

  • 补陀岩:在佛教文化中,补陀岩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与慈悲与解脱相关联。这里指的是一种超然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魁,号山谷,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诗风清新俊逸,善于用典,常以山水、佛教及人生态度为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黄庭坚的晚年,正值他对佛教思想的深入研究和个人心灵的反思阶段。通过诗歌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内心平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补陀岩颂》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中将修罗的巨大身形与须弥山相提并论,象征着人类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冲突。修罗的形象不仅仅是古代神话的再现,更是对人性中贪婪、争斗的隐喻。通过“入藕丝孔逃追北”,黄庭坚描绘了一个逃避现实、寻求安宁的愿望,藕丝孔象征着隐秘和非凡的生存智慧。

“补陀岩下不战人”则表明,在一种超然的境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是无意义的。这里的补陀岩不仅是地理的名词,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诗中提到的“八万魔军皆解甲”,更是对纷争的彻底否定和对和平的渴望。整首诗通过对比,展现了内心的冲突与宁静的对立,表达了对人性与宇宙关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修罗身量等须弥:将修罗的身形与须弥山相提并论,强调其庞大,暗示了内心的压迫感。
  • 入藕丝孔逃追北:利用“藕丝孔”这一意象,表达了逃避纷争和追求内心安宁的愿望。
  • 补陀岩下不战人:强调宁静的境界,暗示在这样的地方人们不再争斗。
  • 八万魔军皆解甲:象征着对抗邪恶的力量最终选择放弃,体现出一种解脱的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修罗比作须弥山,强调其庞大和威严。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运用修罗、补陀岩、魔军等意象,构建出丰富的情感和哲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内心的斗争与对平静的向往,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追求,体现了佛教思想中对解脱的渴望和对人性深处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修罗:象征争斗与痛苦。
  • 须弥山:象征高大与伟岸,代表内心的斗争。
  • 藕丝孔:象征逃避与隐秘的通道。
  • 补陀岩:象征宁静、解脱。
  • 魔军:象征邪恶与混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修罗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和平
    B. 争斗
    C. 安宁
    D. 智慧

  2. 补陀岩下的状态是什么? A. 战斗
    B. 宁静
    C. 混乱
    D. 逃避

  3. “八万魔军皆解甲”意指什么? A. 继续战斗
    B. 选择和平
    C. 逃避现实
    D. 战败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黄庭坚的《补陀岩颂》与王维的《送别》均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但王维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黄庭坚则集中于内心的斗争与解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相关查询

得池阳书 喜晴一首 药洲四首 再和二首 冬至四绝 景定初元即事十首 七十八咏六言十首 二月二十日再锁宿四绝 杂咏一百首·吕不韦 端嘉杂诗二十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黽字旁的字 顺水 金字旁的字 皮字旁的字 立教 鱼字旁的字 在所不辞 涛澜汹涌 簦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祖龙之虐 心结尾的成语 非字旁的字 娱玩 应机权变 包含制的成语 髽首 包含蜕的词语有哪些 万劫不朽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齿如齐贝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