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56: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56:56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 其三 元夕
作者:董以宁
月在团圆,却不道今宵月半。尽处处笙歌灯火,六鳌争战。
聊煮黄齑呼弟吃,为言吾母肠先断。念生前曾未越中门,何曾看。
双条烛,烧将短。香一缕,行消篆。想慈亲若在,此时应倦。
妻子相看还有日,新魂独自思儿伴。好同来早向穗帷眠,何须劝。
今晚是元宵节,月亮正圆,却不知今晚的月亮已是半圆。到处都是笙歌和灯火,仿佛经历着六鳌的争战。
我煮了黄齑,呼唤弟弟一起吃,为了表达我的母亲在世时的牵挂。想念她生前从未出过中门,何曾见过外面的世界。
双条蜡烛快要烧短了,香烟袅袅而散。要是慈母还在,想必此时一定是疲倦的模样。
妻子和我对望,还有日子可过,而我独自思念着儿子。希望能早些回到穗帷下安眠,又何必多加劝说呢?
作者介绍:董以宁,明代诗人,擅长词曲与诗歌,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及社会现实,风格细腻而感性。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元宵节,正值亲情与团圆的时刻,诗人因失去母亲而感受到深深的孤独与思念,表达了对已逝亲人的无尽怀念。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 其三 元夕》是一首充满情感的哀悼诗。在元宵节这个象征团圆的节日,诗人却感受到强烈的孤独,由于失去亲人,他对母亲的思念愈发加强。首句提到“月在团圆,却不道今宵月半”,对比出节日的欢庆与个人的悲伤,展现出一种矛盾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双条烛,烧将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烛光的微弱和短暂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的描写中,诗人回忆起母亲生前的点滴,感慨未曾带她走出家门,未曾让她看到外面的世界,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歉意与思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反映了对亲情的珍视和生死离别的无奈,更是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感悟。诗人在孤独中渴望重聚的情感使得整首诗情感真挚而动人。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在团圆的节日中失去亲人所带来的孤独与悲伤,强调了对亲情的珍惜与怀念。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黄齑”是什么意思?
诗中提到的“月半”象征什么?
诗人对母亲的思念通过什么意象表现?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