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46: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46:01
《偷声木兰花(般涉调)》
作者:张先 〔宋代〕
曾居别乘康吴俗。
民到于今歌不足。
骊驭征鞭。
一去东风十二年。
重来却拥诸侯骑。
宝带垂鱼金照地。
和气融人。
清霅千家日日春。
曾经在异乡生活,习惯了康吴的风俗。
民间到如今的歌声仍然不够。
骊驭的征鞭一挥,
东风已去整整十二年。
重返故土,依然骑拥诸侯。
佩带的宝带垂下,金光闪耀大地。
和气融洽人心,
清晨的气息使千家万户都感受到春意。
本诗中涉及的“东风”意象常用于表达春天的来临,象征着希望与生机。诗人用“东风”隐喻人生的变迁与归来,强调时间的流逝与故土的情感。
张先,字季子,号璞翁,宋代著名词人,以词风婉约、情感细腻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生活,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时,诗人通过对故乡的怀念与对时局的感慨,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
《偷声木兰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社会变迁的感慨。开篇以“曾居别乘”引入,展现出诗人在外漂泊的经历,紧接着对“吴俗”的思考,折射出对民众生活的关怀。第二联的“骊驭征鞭”则极具画面感,传达了时间的流逝与征战的疲惫。后面几句通过“宝带垂鱼”和“和气融人”的意象,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递出一种温暖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整首词不仅有个人情感的抒发,更具社会关切,表现出诗人心系故土、关心百姓的深情厚谊。
整首诗通过对故乡的怀念与对社会变迁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人际和谐的期盼,反映出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的交织。
诗中提到的“吴俗”指的是哪个地区的风俗?
A. 江西
B. 江苏
C. 广东
D. 浙江
“骊驭征鞭”中的“骊驭”意指什么?
A. 车马
B. 战争
C. 权力
D. 文化
本诗表达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悲伤
B. 忧愁
C. 向往与希望
D. 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