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52: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52:13
满江红·代北燕南
作者: 纳兰性德 〔清代〕
代北燕南,应不隔月明千里。
谁相念胭脂山下,悲哉秋气。
小立乍惊清露湿,孤眠最惜浓香腻。
况夜鸟啼绝四更头,边声起。
销不尽,悲歌意。
匀不尽,相思泪。
想故园今夜,玉阑谁倚。
青海不来如意梦,红笺暂写违心字。
道别来浑是不关心,东堂桂。
在代北和燕南之间,应该没有千里之外的明月。
谁在思念胭脂山下的我,悲哉这秋天的气息。
我站在小亭中,突然被清露湿透,孤独的睡眠最是珍惜那浓郁的香气。
更何况夜晚的鸟儿在四更时分已不再啼鸣,边塞的声音又响起。
这份悲伤的歌声永远无法消散。
我的相思泪水也无法停止。
想起故乡今夜,玉栏谁在倚靠。
青海的梦境如意不再,红笺上暂时写下违心的字句。
告别时的言辞实在是毫不关心,东堂的桂树依旧盛开。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705),满族,清代著名词人。其词风清丽,情感真挚,常以个人情感为题材,作品流露出无限的思念与忧伤。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作者心境复杂之时,可能因为离别、思乡而生。诗中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以及对故乡的怀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情感的重视。
《满江红·代北燕南》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诗人通过对秋天气息的描绘,表现了对远方爱人深切的思念和孤独的感受。开篇以“应不隔月明千里”引出思念的主题,强调了距离的遥远,但又让人感受到那份情感的深厚。诗中“小立乍惊清露湿”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因思念而感到的惊喜与忧愁,露水的清冷与秋气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思念之苦。
“况夜鸟啼绝四更头,边声起”两句,不仅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也暗示了孤独与不安。诗人用“销不尽,悲歌意”来强调内心的悲伤与无奈,而“匀不尽,相思泪”则直白地表达了相思的痛苦。整首词在情感上层层递进,展现了离愁别绪的深度。
最后,“青海不来如意梦,红笺暂写违心字”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失落,表明即使有书信传情,心中仍有无法言表的遗憾。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个人的情感体验,又表现出对时代背景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代北燕南,应不隔月明千里:表面上看,诗人在阐述地域的广阔,但实则在强调思念之情,距离的遥远与明月的清晰形成对比。
谁相念胭脂山下,悲哉秋气:提及胭脂山下,暗示心中思念的对象,秋天的气息令人感到悲伤。
小立乍惊清露湿,孤眠最惜浓香腻:通过小立和清露湿的描写,表现出思念的涌动与孤独的感受,浓香腻暗指情感的深厚。
况夜鸟啼绝四更头,边声起:夜鸟的沉寂与边声的响起,表现了夜晚的孤寂和思念的加重。
销不尽,悲歌意。匀不尽,相思泪:这里明确表达了悲伤与思念的情感,令人难以忘怀。
想故园今夜,玉阑谁倚:故园的思念与孤独的情感交织,玉阑暗指诗人的孤独。
青海不来如意梦,红笺暂写违心字:青海的遥远和梦的无奈,红笺上却写着难以言表的心情。
道别来浑是不关心,东堂桂:告别时的冷漠感与东堂桂的美好形成对比,令人感到悲伤。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离愁,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无奈,情感真挚而深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代北”和“燕南”分别指哪个地区?
诗中的“青海”象征什么?
“小立乍惊清露湿”的意思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