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除夕

《除夕》

时间: 2025-04-26 13:54:55

诗句

眼底年光尽,家人真不来。

西川兵火后,无复望乡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54:55

原文展示:

除夕
王维坤 〔清代〕
眼底年光尽,家人真不来。
西川兵火后,无复望乡台。

白话文翻译:

在眼前的时光已经结束,家人真的没有到来。
自从西川发生战争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够回到故乡的台上。

注释:

字词注释:

  • 年光:指一年中的时间,特别是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刻。
  • 家人:指家庭成员或亲人。
  • 西川:指西部的川地,可能是指四川一带,因历史上常有兵火之灾。
  • 无复:再也没有。
  • 望乡台:一个向往故乡的地方,通常用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典故解析:

“西川兵火”可以理解为历史上四川地区因战乱而遭受的苦难,诗人通过这一点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家庭团圆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维坤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他的作品多以抒情和写景见长,常常流露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诗风清新,情感真挚,擅长用简练的语言传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除夕,正值春节前夕,诗人因家人未能团聚而感到深深的失落。这种情感在经历了战乱的背景下,愈发显得沉重,突出了人们对和平与团聚的向往。

诗歌鉴赏:

《除夕》是一首充满悲情的诗作,透过简短的两联,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家人团聚的渴望。第一句“眼底年光尽”隐喻着时间的匆匆流逝,年末的时刻让人不禁反思过去的一年,心中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接着,诗人用“家人真不来”表达了因战乱而无法团聚的无奈和惆怅,情感愈加沉重。

第二联“西川兵火后,无复望乡台”,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西川的兵火不仅是对家园的破坏,更是对人心的撕裂。诗人通过“无复望乡台”表达了对故乡的失落感,望乡的情景已不复存在,心灵的孤寂愈加明显。整首诗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相结合,展现了动荡时代中人们内心的苦楚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眼底年光尽:在眼前的时光已然结束,强调时间的流逝,暗示着一年的结束。
  • 家人真不来: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失落,突显了团圆的重要性。
  • 西川兵火后:提到战争的背景,表明家庭的破碎与社会动荡。
  • 无复望乡台: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和无奈,象征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眼底年光尽”与“家人真不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隐喻:用“年光尽”隐喻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象征:望乡台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团圆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时间流逝和家庭团圆的思考,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离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揭示了人们在动荡时代中的无奈与痛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年光:象征时间,代表岁月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家人:象征亲情,代表人们对家庭的依恋与思念。
  • 兵火:象征战争,揭示社会动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 望乡台:象征故乡,代表人们对故土的深切眷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眼底年光尽”的意思是:

    • A. 眼前的时间已经到了尽头
    • B. 眼睛看不到了年光
    • C. 年光过得很快
    • D. 年光已经消失
  2. “西川兵火后”中的“兵火”指的是:

    • A. 战争
    • B. 火灾
    • C. 军队
    • D. 农田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可以将王维坤的《除夕》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分析两首诗中对思乡情感的不同表现。王维坤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表现了更为沉重的思念,而李白则通过清幽的夜景展现了对故乡的柔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王维坤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晓物吟 览照吟 车轩前添色牡丹一株开二十四枝成两绝呈诸公 大笔吟 其二 喜饮吟 秋怀三十六首 寄陕守祖择之舍人 林下五吟 其一 灾来吟 人物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清风峻节 包含泗的词语有哪些 陵霄 空口说白话 簪缨之族 竖心旁的字 正大光明 示字旁的字 现形 三撇旁的字 旨结尾的成语 耒字旁的字 三鼓气竭 齲字旁的字 糖浆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以蚓投鱼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