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41: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41:42
齐天乐·竹深不放斜阳度
作者:吴文英 〔宋代〕
竹深不放斜阳度,横披澹墨林沼。
断莽平烟,残莎剩水,宜得秋深才好。
荒亭旋扫。正著酒寒轻,弄花春小。
障锦西风,半围歌袖半吟草。
独游清兴易懒,景饶人未胜,乐事长少。
柳下交车,尊前岸帻,同抚云根一笑。
秋香未老。渐风雨西城,暗欹客帽。
背月移舟,乱鸦溪树晓。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秋日竹林的景象:竹林深处,斜阳的光线无法穿透,笼罩在淡墨色的林沼之中。视野中,残留的草丛和水面上轻烟飘渺,正适合在深秋时节欣赏。荒凉的亭子被轻微的风扫拂,正当我在寒冷的酒中微醺时,春天的花朵已然显得娇小。在西风的吹拂下,半遮着歌袖,半吟着草歌,独自游玩时,心境容易懒散,眼前的美景虽多,却未能胜过心中的空虚,乐趣常常缺乏。在柳树下的车子与酒杯前的帽子间,几人相聚,彼此相视一笑。秋天的香气尚未消散,渐渐的风雨袭来,西城的雨水中,客人的帽子被弄歪。背对着明月,摇曳着小舟,啾啾的乌鸦在溪边的树上鸣叫,迎接着清晨的到来。
吴文英,字文英,号云泉,晚号墨客,宋代词人,生于南宋,活跃于词坛。他以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意境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词风清丽、优雅,常常蕴含哲理和人生感悟。
《齐天乐·竹深不放斜阳度》写于秋季,反映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细致观察,以及在孤独中对生活的感悟。诗中描绘的竹林、亭子、风雨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这首词以“竹深不放斜阳度”开篇,描绘了一幅秋日竹林的静谧画面,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诗人在竹林深处,感受到斜阳的微弱光线未能穿透,营造出一种幽深、静谧的氛围。接着,诗人描绘了荒凉的亭子和残留的草水,展现了深秋景色的萧条与孤独。词中“独游清兴易懒”一句,表达了在美丽的自然中,内心却因孤独而感到懒散的矛盾心情,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
在艺术表现上,吴文英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手法,赋予景物以情感,使得自然与人心交融。词的最后部分,描绘了细雨中的西城、倾斜的客帽、晃动的小舟,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秋天的气息,更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考,形成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
整首词将孤独、秋天的萧瑟与内心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深邃的哲理和对生活的感悟。通过清晰而细腻的描绘,吴文英的词作不仅让人感受到秋天的美丽,更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时光的流逝。
整首词通过描绘秋天的竹林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内心的孤独和思考。诗人在美丽的景色中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乐趣的缺乏,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反思。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清丽的语言,吴文英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词中“竹深不放斜阳度”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词中提到的“荒亭”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的词同样表达了对秋天的思考与感伤,但其风格更加细腻,情感更为复杂。吴文英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内心的感悟,展现了不同的艺术特点。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对于秋天的理解与表现,丰富了我们对这个季节的情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