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10:37: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10:37:26
送萧颖士赴东府,得适字
作者: 刘舟〔唐代〕
大名掩诸古,独断无不适。
德遂天下宗,官为幕中客。
骊山浮云散,灞岸零雨夕。
请业非远期,圆光再生魄。
这首诗的意思是:
伟大的名声掩盖了古往今来的众多名人,唯有他独自一人,能做出合适的判断。因德行而成为天下的宗师,官职却只是幕后的客人。骊山的浮云散去,灞河岸上在傍晚时分细雨飘洒。请问我所追求的事业并不遥远,圆满的光明又再度复生。
作者介绍:刘舟是唐代诗人,风格多样,擅长于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时事的关注与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送别友人萧颖士赴东府之际,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祝愿与期望,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思考与个人理想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蕴含了深厚的哲理与情感。首句“大名掩诸古”便揭示了诗人对历史与名声的思考,名声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遮掩历史的光辉,也能使人迷失自我。接着,诗人提到萧颖士的德行与官职,表现出对友人的欣赏与寄托,暗示着他在官场中虽然只是一名幕中的客人,但其德行却是无人能比的。
后两句描绘了自然景象,骊山的浮云与灞岸的细雨,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为送别增添了几分惆怅。最后,诗句“请业非远期,圆光再生魄”则寄托了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表达了诗人对事业的期待与追求,似乎在告诉友人,未来的光辉并不遥远,只要努力去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送别与祝愿的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与期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名声与德行的思考,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和哲理。
诗词测试:
诗中“大名掩诸古”意指: A. 伟大的名声掩盖了其他名人 B. 名声无关紧要 C. 只有古人有名声 答案:A
“圆光再生魄”中“圆光”象征: A. 现实的困境 B. 未来的希望 C. 过去的荣光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