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1:11: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1:11:30
千秋岁·半身屏外
惠洪 〔宋代〕
半身屏外。睡觉唇红退。春思乱,芳心碎。
空馀簪髻玉,不见流苏带。试与问,今人秀整谁宜对。
湘浦曾同会。手搴轻罗盖。疑是梦,今犹在。
十分春易尽,一点情难改。多少事,却随恨远连云海。
在屏风外,我半躺着,睡眼惺忪,红唇微退。春天的思绪纷乱,芳心早已破碎。
只剩下簪子与玉发饰,却看不见流苏带。试问现在的人中,谁最合适与我相对?
曾与友人在湘浦相聚,轻轻掀开罗盖,似乎还在梦中,至今仍未醒来。
春天很快就会结束,然而我的情感却难以改变。多少事情,最终都伴随着怨恨,远隔千里,像连绵的云海。
惠洪(1091—1150),字宗道,号心斋,南宋诗人,擅长词、诗和散文。他的作品常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在描写爱情和自然方面,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千秋岁·半身屏外》是惠洪创作的一首词,反映了诗人对爱情的思念与无奈。词中表现了春天的短暂与情感的难以割舍,充满了对过往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困惑。
《千秋岁·半身屏外》是一首充满春意和情感波动的词作,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深刻思考和无奈。开篇“半身屏外”,以一种懒散的姿态引入,既表达了懒惰的状态,也隐含着对生活的惆怅。接下来的“睡觉唇红退”,描绘了一个美丽而脆弱的女子形象,唤起读者对春天的朦胧印象。
“春思乱,芳心碎”直接揭示了内心的困扰,春天的美好与内心的痛苦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而“空馀簪髻玉,不见流苏带”,则表现出一种遗憾和失落,似乎在感叹美好的事物已不再,情感的流失让人心痛。
整首词通过对春天的描绘,透出一种对过往的怀念,尤其是对友人和爱情的追忆。结尾“多少事,却随恨远连云海”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充满了浓厚的惆怅气息。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怀念以及对爱情的无奈,反映了人际关系和情感的复杂性。诗人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迷惘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诗中提到的“湘浦”指的是哪里?
A) 长江
B) 湘江
C) 黄河
D) 珠江
诗中“空馀簪髻玉”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快乐
C) 愤怒
D) 平静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春天的赞美
B) 对爱情的追忆与无奈
C) 对友谊的珍视
D) 对人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