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55:53
江边行人暮悠悠,山头殊未见荆州。
岘亭西南路多曲,栎林深深石镞镞。
看炊红米煮白鱼,夜向鸡鸣店家宿。
南中三月蚊蚋生,黄昏不闻人语声。
生纱帷疏薄如雾,隔衣噆肤耳边鸣。
欲明不待灯火起,唤得官船过蛮水。
女儿停客茆屋新,开门扫地桐花里。
犬声扑扑寒溪烟,人家烧竹种山田。
巴云欲雨薰石热,麋鹿度江虫出穴。
大蛇过处一山腥,野牛惊跳双角折。
斜分汉水横千山,山青水绿荆门关。
向前问个长沙路,旧是屈原沈溺处。
谁家丹旐已南来,逢著流人从此去。
月明山鸟多不栖,下枝飞上高枝啼。
主人念远心不怿,罗衫卧对章台夕。
红烛交横各自归,酒醒还是他乡客。
壮年留滞尚思家,况复白头在天涯。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55:53
《荆门行》
作者:王建 〔唐代〕
江边行人暮悠悠,
山头殊未见荆州。
岘亭西南路多曲,
栎林深深石镞镞。
看炊红米煮白鱼,
夜向鸡鸣店家宿。
南中三月蚊蚋生,
黄昏不闻人语声。
生纱帷疏薄如雾,
隔衣噆肤耳边鸣。
欲明不待灯火起,
唤得官船过蛮水。
女儿停客茆屋新,
开门扫地桐花里。
犬声扑扑寒溪烟,
人家烧竹种山田。
巴云欲雨薰石热,
麋鹿度江虫出穴。
大蛇过处一山腥,
野牛惊跳双角折。
斜分汉水横千山,
山青水绿荆门关。
向前问个长沙路,
旧是屈原沈溺处。
谁家丹旐已南来,
逢著流人从此去。
月明山鸟多不栖,
下枝飞上高枝啼。
主人念远心不怿,
罗衫卧对章台夕。
红烛交横各自归,
酒醒还是他乡客。
壮年留滞尚思家,
况复白头在天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荆门的旅途与情感。江边的行人随着黄昏而行,山头却仍看不见荆州的身影。岘亭西南的路曲折,深深的栎树林里,石头发出清脆的声响。看见炊烟袅袅,红米与白鱼的香气在夜里弥漫,夜晚在鸡鸣声中选择店家休息。南方三月,蚊虫滋生,黄昏时分听不见人声。薄如雾的纱帷隔着身体,耳边的虫鸣声不断。想要明亮却不待灯火亮起,呼唤官船过蛮水。女儿在新茅屋中停留,开门扫地在桐花下。犬吠声在寒溪的烟雾中飘荡,人家在烧竹子,种田在山间。巴山的云欲雨,石头散发热气,麋鹿穿越江水,虫子从洞穴中爬出。大蛇经过的地方腥味四溢,野牛惊跳,双角折断。汉水斜分千山,山青水绿的荆门关。向前问路到长沙,那里曾是屈原沉溺的地方。谁家红色的旐帜已向南来,碰到流浪的人从此而去。月光明亮,山鸟多不栖息,低枝飞上高枝啼鸣。主人心念远方,心情不快,罗衫卧对章台的黄昏。红烛交错,各自归家,酒醒后仍是他乡的客人。壮年时留滞尚思家,况且白头在天涯。
作者介绍:王建,字子安,唐代诗人,生活于盛唐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与旅途生活,常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人情与自然的关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王建旅途之中,描绘了他在荆门的所见所感。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旅途孤独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与自然景象。
《荆门行》展现了王建高超的抒情技巧与细腻的观察力。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构建出一幅生动的旅途画面。江边的行人、山头的景致、炊烟的袅袅,都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愁与旅途的孤独。诗人使用丰富的意象,如“犬声扑扑寒溪烟”、“月明山鸟多不栖”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显忧伤的氛围。
特别是在描绘夜晚的情景时,诗人用“生纱帷疏薄如雾,隔衣噆肤耳边鸣”表达了对自然的敏感与细腻的感受,仿佛让读者感受到那种薄纱的触感与虫鸣的清脆。此外,诗中对屈原的提及,暗示了诗人对历史与身世的反思,深刻地揭示了游子在异乡的无奈与思乡之情。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结合个人的情感,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思乡情结。王建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游子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描绘。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对故乡的眷恋,体现了人们在异乡的无奈与渴望归宿的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荆州”位于哪个省?
诗人提到的“屈原”是因为什么原因投江?
诗中哪种生物在夜晚发出鸣叫声?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